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4-01-23 09:37: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14篇【合集】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4篇【合集】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自从识事起,我便听说了“四大名著”,而这《红楼梦》,便是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本书,但现如今阅读起它来,竟也能体会到其中幽幽的哀愁,不得不叫我叹息。

  林黛玉是这本书中核心描写的人物之一,我曾听别人提起,她的婀娜,她的悲伤,她的可怜。每个人对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们也无需去考虑作者写着本书时想要表达的本意,因为往往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只看她当初入贾府时所做的一切,便对她理解了大半。她是一个很温顺、讨人喜欢、顺人心意的姑娘,见到贾母便与贾母心灵相通,发自内心的哭泣,见到府上的姐妹会一个个施礼,吃饭时不愿坐在上首席位。她那么谦逊,温顺,善解人意,当然被长辈和同龄人喜欢。但她本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长的一株绛珠草,为报宝玉的雨露之恩下凡至人间,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送与宝玉,她的恩人。所以她多愁善感,对一切可怜的都要同情,她又何时同情过自己的?她与宝玉互相爱慕,可是两个人的家世又不允许一切的发生,在那个时候,利益被看得太重了,重过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由此,黛玉更加忧愁,而宝玉却娶了别人,黛玉听说后伤心欲绝,从此一病不起,这就丢了性命。她报恩的泪水全都还给了恩人,于是与世长辞了。

  这本书描写人物都很精细,但我认为只需研究黛玉便可看清这个故事。一段纯洁的爱情,却抵不过金钱地位的诱惑;一位绝代佳人,却最终败在了家世上。爱情本无价,却还比不上一个家族的荣誉;一个人的`生命,却还比不上利益。那个时代的传奇,和这个时代的悲剧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今的人们,只会看着金钱、权利,却失去了人生中最容易也最难获得的财富——快乐。人这一生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吗?我们努力去追求的,不正是它吗?只不过它施了一个障眼法,让我们以为金钱、权利就能把快乐抓回来,但是它们不行。因为当我们拥有它们之时,快乐已然跑得太远、太远。所以,当我们还能把它追回来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美妙之时,请加倍努力,让快乐永远伴随你身边,而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快乐,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的最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了没落,适当反抗也捍卫自己利益必须的。以悲剧做结尾的中国古典并不多见。

  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又重新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确实如此我们必须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初日本侵略我们,我们如果不站起来反抗那么也不会有现在的新中国。所以我呼吁大家适当的反抗是必然,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第六回是以刘姥姥进荣国府作线索与纲领,为读者矫正了阅读的眼光;第七回则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处世的方式,以及隐含的深刻内涵,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来透视贾府的整体现实与状况,深入了解贾府的日常生活。

  《红楼梦》中宁荣二府是戏剧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只不过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有偏至正,对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作者着墨如泼,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有条不紊。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作者无比绝伦的文学才华!周汝昌有一句话很有道理:“第七回看似一派闲文,实则是耐心结撰,处处有用意,笔笔设伏线,全为后文铺下大小巨细脉络”,“读不懂第七回,莫看《石头记》”。可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蒙:“苦尽甘来递转,正强忽弱谁明?惺惺自古惜惺惺,时运文章操劲。无缝机关难见,多少笔墨偏精。有情情处特无情,何是人人不醒?”靖:“他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均曾见之。岂有似送花一回间三带四攒花簇锦之文哉?”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这一回主要描写了贾府中的一些生活琐事;同时也暗喻贾府、宁国府里充满了污秽腐败,缺乏生机勃勃的景象。打发走了刘姥姥,对周瑞家的来说,忙碌了半天功夫,总算告一段落了,作为王夫人的陪房,还有一件扫尾的事情,就是要去回话,过度自然。王夫人在梨香院与妹妹“正长篇大套的说着一些家务人情话”。此时此地将视野适时地对准这里,使我们觉得入情入理。薛姨妈一家也安顿下来了,姐姐得闲前来探望叙旧,应该是极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姐妹二人亲切交谈的情景,当然少不了媳妇儿女、妯娌姐妹、娘家婆家、远亲近戚等的大事小情。周瑞家的不敢惊动,走进里间,见到宝钗。分叙宝钗之事,叙得有变化有起伏。过渡和引入极其自然,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因为周瑞家的不敢惊动,走进里间,自然引出宝钗的冷香丸。作者的创意、寓意由此可见一斑。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感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激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可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杯具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应当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杯具,宝钗的闹剧。

  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我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能够选择,那么,死于悲痛,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身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秋已尽,风轻过,日犹长。书卷历历重翻,浅吟、低唱:一个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究竟谁是谁的劫?

  《红楼梦》一书揭露与批判了众多:社会重用男才,封建制度的加深。使曹雪芹对于社会愈加失望,看破了世事的洒脱与伤感。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一个个转折点,让整本小说充满了压抑感。对于红楼梦有许多感想,但作为俗人的我关心一切的俗事——宝黛之情。

  有一个观点:重新再读一遍你所读过的书,需要勇气。或许,你将推翻自己之前的所有论点。对于经典文化的肤浅的阅读,生活阅历的不足,文化底蕴的不够深厚。有一个至今想来都可笑的观点:相爱的人一定会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结局一定会幸福圆满。当时的自己没有分析复杂的社会背景家族关系,错中复杂的家庭关系等等一切诸多的原因。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是黛玉在三十八回之时所写。世人皆用不同的花来形容黛玉,但是我认为黛玉自己笔下的菊花更可以体现她自身的一切。咏菊之人,爱菊之人,感菊之人,又何其之多呢?陶渊明墨下柳体的菊也与高傲的她不正一样吗?一样的`淡泊疏野,一样的孤标傲世。世人皆评她“心胸狭窄”可是有谁明白她背后的深情。多少次惊鸿一梦,多少个日夜梦呓,多少个春秋的无奈。梦中的那个男子是黛玉见过最有少年气的人,在她心中是那种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老,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的少年。但是,一切的一切,制度、习俗、本性让他们越走越远。黛玉的生性多疑,但是他们之间相处的时间之少。让本是一颗心的每个人,生出了两颗心。她该用什么来宣泄一切?宣泄她对于那个少年如涓涓流水般的爱意?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背后的痛,背后无限的爱与悲凉。让人不经心痛这样的女子。他的孤傲脱俗有谁懂,有谁怜。她对于爱情的求而不得:葬花,葬花,葬的恐怕还有在这个封建社会被扼杀的爱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凄凄惨惨,惨惨凄凄。太过于执着,反而成了一种梦魇。奈何不过世事:苦珠魂归离恨天。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

  朱唇似启,也许她的话还有许多。但宝玉从此再也听不真切。少女眼中的倾世桃花,口中的珠讥妙语,刹那之间,停止与永恒。心心之间,念念之远。梦回深处,是否会脱口而出:我愿与君绝。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一段缠绵的情缘,两眼流不尽的泪水,三人生死纠葛的爱恨情仇……

  初遇时,那句,"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一眼,她入了他的眸,他也入了她的心。此后,她流泪是为他,他疯魔也是为她。没人知道,他曾是神瑛侍者,她曾是一枚绛珠草,木石前盟,是他们的缘,亦是他们的劫。

  神瑛侍者带着五彩石来到繁华红尘,而绛珠草为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追随侍者而去,许愿以一生的泪水来报答。她确是留了一辈子的泪水,耗尽了心神,最后郁郁而终。

  神瑛侍者入世,衔玉而生,故名宝玉,一年后,姑苏林黛玉出生,她就是绛珠仙子。在贾敏去世,林如海逐年老去的情况下,为了黛玉有人陪伴,教导,林父将黛玉送去贾府,黛玉与宝玉纠缠一生的命运便就此开始了。

  宝玉与黛玉相识相知,他们兴趣相投,在封建制度,森严等级下,他们都有着与世不容的逆骨。他们的相恋同所有的恋爱相似,甜蜜而又酸涩。他们矛盾过,黛玉曾因争吵误会剪碎了赠予宝玉的香囊;他们契合过,黛玉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道尽了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残忍,宝玉亦有感而发,悲恸大哭;他们思念过,当宝玉失玉,神智迷失时,误以为黛玉将要归家,他的泪水里,是最真挚的'情;他们痛苦过,当黛玉病重,为宝玉的消息病况疏好疏坏,而彼时正神志不清的宝玉,因将要娶黛玉为妻而有了一丝清明。两个痴儿,为彼此倾心,为彼此伤神,谁又知这只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姻缘。

  金玉良缘,本是两个人的幸福,这里,却是三个人的悲剧。黛玉魂归离恨,宝玉看破红尘出家,而宝钗,一人独守半生寂寞。黛玉清高淡泊,悟性极高;宝玉天资聪颖,多情而又痴情;宝钗曾有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都有绝世的才情,可惜在腐朽且日渐衰落的大观园的禁锢下,他们的人生走向了遗憾,走向了生离死别的结局

  我仿若还能看见黛玉泯唇一笑间的风情,还能听见那委婉哀怨的葬花吟,我感受到了宝玉与姐妹嬉闹时的愉悦,体会到宝玉出家时四大皆空,茫然若失的心痛,我眼前还有宝钗妩媚秀丽的身姿在浮现,耳边仍有她半生孤寂的叹息在回响……

  曲终人散,唯留一杯清茶,淡淡品,似有余韵……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

  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

  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入夏的夜,迎着暖暖的风,静静读着这喧哗之后的宁静。想写些什么度过这漫漫长夜,在落笔的一刹那,发现纸是如此的洁白,纯洁得让我想到她。又一次,我捧起了这千年不朽的巨著——《红楼梦》。梦中,我迈着缓慢但不轻盈的步伐,踱在大观园。

  一身素服,一抹淡妆,一条丝帕,仅此而已。亭亭玉立,一个水做的女人。“侬今葬花人痴笑,他年葬花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你默默吟着,伴着淌不完的泪水和淌不完的心事。黛玉,你为何而愁,是寄人离下的无奈使你彷徨么?你冷眼看着身前的千百人,却感受不到宝玉在背后看你。

  在红楼,醉一场,梦一场,痛一场。黛玉,你把泪水熬成刻骨铭心的海,最后把自己淹没。多少次,我为你而痛心,但是我愿意读你,读懂你。独自一人,身衣曳地,低回,在幽静深长的小路,随你的,只有过季的花瓣,你的`心事,只有塘里的鱼能懂。无数次,你用花锄掩埋幽怨,心却一沉再沉,用落叶堆葬你失落的灵魂,杜宇声断千里之外。狠下心来,焚烧千篇诗稿,有个人是否泪眼无处。黛玉,我好想告诉你,你是多么的才华横溢,可你总是孤独无助,无奈的泪水时常把我融化。

  “都道是金玉良缘,我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一首凄凄惨惨的爱情诗,写尽了辛酸,写尽了无奈,这对有情人,或许,注定无法常相厮守;或许,注定无法成为眷属。红楼上声萧依旧,却事散缤纷,终归一杯丘土。我叹,世上海誓山盟的多,天荒地老的少;我哀,天下情缘未了的多,生生世世的少;我吟,红楼梦里梦红楼,千古情结几时解。

  昌盛一时的贾家,最后化为一片废墟,只有阵阵叹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是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人去楼空,时过境迁,奈何,怎一个“愁”字了得。

  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往事回忆心头,今晨醒来梦已远,留下满杯红楼梦。

  红楼啊红楼,为何浓妆掩不住你的轻愁;红楼啊红楼,你的轻愁是否因为人们将你遗漏。

  拥着让我忧让我喜的红楼一梦,我将满腔热血与狂躁的情感静静流泻,涌透到每一页之中,读她的一夜洁白。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喜欢在午后懒懒的阳光下,沏上一杯清茶,躺在摇椅上,一页页地品味,那种感觉很惬意……

  周末,闲来无事,随手拿出《红楼梦》,虽已读过,但还是忍不住再次坐下来慢慢品读。再读《红楼梦》,感触最深的便是王熙凤。书中有二百多个人物,唯独为她的魅力所震撼,为她的才智所倾倒。

  凤姐的出场,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皆屏息,再加上衣装之华丽,这气势就高人一等,正可谓美中含威,人称“胭脂虎”。她为什么会如此有威严呢?一是与生俱来,二是手中有权,三是有能力。

  协理宁国府,是对凤姐能力的充分肯定,从侧面也能透出她的威气来。凤姐受命于危难之际,对宁国府积重难返的局面,一上来就理清头绪,抓住要害。她的这种超人的洞察力,确实是荣宁二府无人能及的,这也就树立起了威严,成为众人眼中“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女曹操。众人只是听闻凤姐要来管理宁国府,就发出了这样的恐惧之言:“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也不认人的”;可随之便有人说:“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她来整治整治。” 可见凤姐有能力、有威严,“辣女”的名声早已传千里了。

  王熙凤掌权时,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锦衣卫从凤姐的房间查出了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风光体面是她的权和威带给她的,悲惨的下场也是她的权带来的。其实,权若运用得当,就像凤姐协理宁国府,为大家造福,也为自己树立良好形象;若运用不好,就像“弄权铁槛寺”,凤姐落得了悲惨的结局——“哭向金陵事更哀”。

  不由得,我想到了法官。他们在经历各种形式的选拔考试后,进入法院,成为一名法官,他们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纸判决千钧重,既能让婚姻解体、财产易主,又能让自由丧失、生命终结;既能让企业破产,又能让当事人绝处逢生。因为这份威严与权力,法官成为让人梦寐以求的职业,然而,如果运用不当,这份权力便会成为罪恶之源。

  法官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是社会矛盾和纠纷的终局裁决者,是社会正义最后防线的守护神,只有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气、昂扬的锐气、浩然的正气,勇于拼搏,才能正确利用好手中的审判权,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审理好每一起案件。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西游记》动画片的原因,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至于《红楼梦》呢,两本厚厚的大书,现在也望而生畏,更别说小时候了,所以在我小时候都没摸过《红楼梦》,更别说看了。

  直到几个月前,对《红楼梦》毫无兴趣的我,居然爱上了它。这是因为妈妈给我“听”《红楼梦》,听听别人怎么讲《红楼梦》。开始怎么也不习惯,可是听着听着,也就爱上了它。

  原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就是一块石头的故事。《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讲到了女娲补天时,那些补天的石头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都被女娲拿去补天了,而偏偏那一块石头被扔在大荒山中。那块石头每天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了一个小男孩,这就是贾宝玉的上一世。他每天在天上玩耍。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快要枯死的草——绛珠草,于是就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绛珠草也吸收了灵河水的精华,修炼成一个小姑娘,也就是林黛玉的前生。

  贾宝玉的前生觉得天上太寂寞了,便投胎下凡,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而绛珠草也耐不住寂寞,也准备投胎下凡,决定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给她浇灌的灵河的水,这也就是林黛玉为何总是哭,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一口咬定地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原因。而《红楼梦》最奇怪的地方还在于前几回的时候,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时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柜子,一个和秦可卿长得一模一样的警幻仙子告诉他,柜子里装着《红楼梦》中每一个女子的命运,打开一看,原来每个里面都有一幅画和一个判词。贾宝玉醒来之后觉得很好笑,可是想不到这些人的命运真的.按照判词中所写的一样,给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的爱情演绎出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从而折射出整个王朝、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凸显出处世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其中贾家的祖先曾经是开国元勋,和皇帝一起打下了江山,被皇帝授予公爵位,令贾家子弟尽享了荣华富贵,没想到贾家的子弟只图享受放逸,不懂得珍惜,所以最后落到抄家的结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读完《红楼梦》我感触很深,我们应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贾家子弟那样不学无术。一定要争当新时代的好队员。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林黛玉。

  林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林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林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也许林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看看宝钗的下场,更不得不说林黛玉是幸福的。以前我是很讨厌薛宝钗的,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更令人叹惜。如果贾府不倒,宝钗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如今呢,贾府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做宝二奶奶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独守空房,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夸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林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击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并非单单描述剧中人物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则是反应了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02-26

《红楼梦》读后感07-27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红楼梦的读后感03-02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 红楼梦》读后感10-2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红楼梦读后感07-18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4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