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20 23:19:0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我们仨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1

  昨晚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小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了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了。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了。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我们仨读书笔记2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故事内容很简单: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们仨读书笔记3

  这是一本“老人书”。一本不建议年轻人去读的书。

  不怕看不进去,就怕看懂了或许就要老上几岁。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实质的哽咽,处处透露着迟暮的女子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无奈,无能,无为。梦境与现实交纵错杂,并伴随着某些貌似无意义的描写,文字没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态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苍老。

  当年少的回忆展开时,文风又宛如行云流水,能感受到一个年轻的灵魂在呼吸跳动。关于食物,关于探险,关于生活中的种种都能嗅到幸福。文字并不精简,我想或许是因为珍视,记录才显得琐碎。

  往后,战争爆发。再往后,社会变动,病痛折磨,流离失所。想想年轻人的烦恼真叫不上烦恼。

  初读时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为人的原则,以及一些鼓舞的话。回过头来翻看笔记,才发现诸如 “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 “那时候我年纪还小,不懂得造化弄人” 这样丧气满满的话语从一开始就有很多。

  可能对二老来说都还好,就像文中所写:“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而我跟着作者情绪走,居然也就略过去了。所以说读书真好,花一点零碎甚至就能买下别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当的买卖。

  同样也是回过头来重读虚幻的章节,才发觉那些看似无意义的,其实才是作者最真实的情绪。那是即便决定记录,却还是不能直接面对苦痛的犹豫,所以只能在纸上徘徊。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完整再本回过头来看,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只这一句便伤到肝肠寸断。

我们仨读书笔记4

  以前读过这本书的,系统推送,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了解杨绛先生源于对钱钟书先生《围墙》的喜爱。杨绛先生的文字,读起来感觉平实,亲切,她不张扬,于平实中见真情。

  这部作品写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倒叙的时间次序,先是钱先生和杨先生老年时期,一家三口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们对生活,始终是坦然的,乐观的。文章以梦境的形式展开叙述,有钱先生的下放,钱媛的重病,杨先生对他们的惦念与不舍。即便都很困难,依然,努力保全彼此世界的温度。在三人世界里,各自安好又彼此温暖,直至丈夫和女儿离开,家变成了客栈。

  然后,杨先生回忆了他们仨的过去,有奋斗的艰难,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更有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活色生香。特别是书中所附的书信往来,杨媛的画,处处散打着爱的温度。如果说我感受到他们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真实,让每个人保留自己原本的样子,比如钱先生的孩子气,比如钱媛对父母的称呼,再比如杨先生对妇女俩的宠爱,还有他们对日常琐碎生活所用的看似不经意却充满智慧的小定义。

  其实,这样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但是,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不同,很难想象,除了亲情,还有什么是杨先生一家所在乎的。好像没有。关键是岁月的积累,精神世界的丰富,决定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们仨读书笔记5

  这三四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看杨绛写的《我们仨》,昨晚看到十二点,也就把整本书看完了。看完这本书也就能大体了解钱钟书从结婚后直至去世的一个生活轨迹。钱钟书一家三口是那样的相亲相爱,真的令人非常感动。钱钟书夫妻喜欢互背诗词,喜欢相邀“探险”,从中收获了生活的许多乐趣。当妻子不在身边,钱钟书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给妻子读。他们把这种记录下来的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比作滞留海滩上的石子,相聚时就搬出来观赏玩弄。他们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见解与选择,从不勉强,足见他们做为大师的睿智。杨绛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有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从书中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最喜爱的事情就是读书,他们不追名逐利,不喜欢交际应酬,最以读书为乐。还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女儿记忆力都非常好,似乎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读完此书似乎心上也压上了一种似有似无若轻若重的伤感、惆怅、忧伤。是因为他们的女儿比他们更早地离开人世,当钱瑷走了,钱钟书又走了之后,杨绛在书中写到“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读来是多么的酸楚而又令人伤感。是因为大师的凋零和后继乏人吗?钱钟书只有一个女儿钱瑷,但钱瑷却比他们更早离开人世,钱瑷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可是她的婚恋生活缺乏该有的幸福美满。但他们的不平凡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约就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纪念。

我们仨读书笔记6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题记

  20xx年5月,杨绛先生的仙逝,我是在新闻头条上看到的,比起大家的博览群书,纷纷发表杨绛先生生前文章中的句子作为悼念,我只能坦白的承认,原谅我,我并不知道她是谁,做过什么,我的第一感觉就是105岁,好长寿的老人。这是积累了多大的福泽。只是出于好奇,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她的信息,原来她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这是我喜爱的一位作家。《围城》风格独特的描写更是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而杨绛先生的原名杨季康和杨绛这个发音的奇妙之处,更是让我深信这一定是一位奇女子。我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买了本《我们仨》,处于对作者的尊敬,我买的还是精装版。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后悔,我竟这么晚才看到这本好书。我没想过这细腻的感情和真挚的语言竟如此触动我,以至于看完了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写读后感,甚至一仰头看到书架上这本书的封皮时,我都会心头一颤。好似亲眼见到杨绛先生用颤动的双手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的孤独,凄凉和沉重。我更羡慕她笔下的三个人,温馨的家庭我也见过不少,这般平凡中鉴证着的幸福也让我心之向往。如果身为这仨人中的任何一个,也恐怕要兴奋的飘飘然了吧。而那句“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在经历了丈夫的逝世,送走了杨绛先生的一生挚爱,又接着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时,我不禁开始心疼起这个女子。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我心疼他们爱的那么灼热细腻,人走灯灭的黑暗里她如何独自走过!

  而不让人失望的是,这位坚强的女子在丈夫和爱女的相继离世的打击中,她比世人眼中的她坚强的太多,当人们以为她会因此不问世事时,她以“我们仨”的名义成立了“好读书”图书基金会,旨为资助更多因家庭条件困难上不起学的好读书的年轻人,她说:“在钟书的病床前,圆圆我们仨共同决定。”说这话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坚定与幸福,好像她永远不是一个人。而在《我们仨》这本书中她用这润泽的句子描写这些往事时,她不枝不蔓的冷静,比起只注重无病呻吟的扩大痛苦,更能让人随着她的感情和笔触走进她的心境。我也羡慕那样的爱情,那样的家庭。可我想,正如那个唯心哲学一样,你对着世界笑,世界才会回应你温柔。我想,恐怕也只有这样豁达,宽容,温柔的女子,才配得上这世上最动人心弦的情。

  《致橡树》里说,希望爱是两株相互依偎的木棉。“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我觉得杨绛先生笔下的爱情就是这样,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啊。而杨绛先生的离去,对中国文学固然是一种遗憾,而先生自己,再不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我们仨,也终于团聚了!来源“书香龙江”胡广钰。

我们仨读书笔记7

  岁月难掩风华,且以优雅过一生。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羡慕林徽因的才气,有人着眼于张爱玲的率真,垂涎于萧红的洛神之名。

  在我这,我爱的是不曾位列“民国四大才女”的杨绛。提到杨绛有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哦……杨绛啊,就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妻子。可是她头顶的光华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杨绛先生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先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曾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唐吉诃德》译文是公认最佳译作,并作为礼物被开国元勋邓小平赠予西班牙国王。九十年代后,丈夫钱钟书和独女钱媛先后去世,杨绛先生随即将自己与丈夫钱钟书的稿费与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隐入深居,基本封笔。20xx年,《我们仨》问世,这本书以梦幻文学的方式记录了钱钟书和钱媛生前最后的时光,以及夫妇二人青年时同游欧洲以及建国之后的`一些事件。干净明晰,无阴无晴,是这个人,也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在《我们仨》中,杨绛先生这样说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杨绛先生的晚年平平淡淡但不乏味,面对好奇者的询问她一如既往的微笑,在我看来,杨绛先生虽没有“四大才女”的头衔,没有“洛神之名”,但似乎这样的状态才是她要的,她爱的。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且以优雅过一生是杨绛先生的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杨绛先生的文。

我们仨读书笔记8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后来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或许可以归结为一篇。一篇杨绛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知道自己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希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

  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仨读书笔记9

  “ 这世上,最让人惆怅的事莫过于,你曾经经历的蓊郁葱茏,都被时光的那只小手,拂得干干净净,烟尘也没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试图循着从前的路,想走回去,却早已物是人非。风还在吹,水还在流,你却找不到你的过往了,仿佛你从未出现过。天地迢遥,山水长渺,你想凭吊,也无所附丽了。”出自丁立梅散文的这一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我猜测,这就是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的原因。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是对《我们仨》这本书最好的概括。读《我们仨》时,总会感到亲切而又温暖,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怀念。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杨绛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觉着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一样生动形象;也可以像“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感觉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一样富有哲理。

  而《我们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聪明能干的阿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父母,构成了一个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三口之家。我认为,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杨绛先生在书中记录的日常琐碎,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们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她选择好好活下来,并以思念为笔,写下了感人的《我们仨》。钱锺书曾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绝对是有依据的,我单单从《我们仨》一书中就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富有智慧的杨绛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

  看《我们仨》一书,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楼,每天中午上楼时,都能闻到每一层楼里不一样的饭菜香,这样凡尘中的幸福,不遥远。进家门后,妈妈会为我端上美味的菜肴,在我吃完饭后,她会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爸爸都会在路口等着我,本来就很短的一段距离,因为爸爸的等待而又缩短了几分。在妈妈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这一切,我都知晓。父母的恩情,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钱瑗那样,能干而坚强,能在父母老去后,用自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

  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们是我最深的羁绊。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让人格外恐惧的事情。

  “人世间没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的结尾处这样总结道。这正是一个百岁老人一生的阅历所化为的笺言,这值得我们每个人牢记。

  最后,愿杨绛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国,“我们仨”再次团聚了。

我们仨读书笔记10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我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向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可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主角,爸爸在学术上是教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仅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书笔记11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女士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那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女士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资料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资料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齐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女士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一样,前一段时光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我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女士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女士却能够把它们串在一齐,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资料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资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绪,所以个性喜欢。

  杨绛女士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我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我们仨读书笔记12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段平凡温馨的亲情故事,有一个平凡温馨的名字——《我们仨》。《我们仨》这本书我很早时就买回了家,当时只翻了几页,看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优美华丽的字句辞藻,只是一位老人如数家珍地叙说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便把它丢在一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那颗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我才读出其中的意味。

  《我们仨》就像一杯清茶,需要你慢慢去品,才能辨其味、知其香。这本书只有不到二百页,却用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三人在天意下相聚,又在古驿道上相失。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只有薄薄的一张纸,也只讲述了一个老人常做的梦,却道出了一种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惶恐。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讲述了在钟书和钱媛患病之时,杨绛女士两头奔波,却仍无法挽留亲人的离去。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失散。三里河的寓所因为亲人的离去,也成为了一个暂住的客栈。

  杨绛女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自一人在青灯下回忆“我们仨”。这本书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是这本书的主体,像写日记一般记录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部分记录了许多家庭琐事,正如我们普通人一样,一个学者之家也需要关心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琐事。连有一身傲骨的学界权威钱老先生,干家务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脚,不得不随时向妻子求助。杨绛女士正如很多老爷爷老奶奶一样,不厌其烦地对后辈讲述年轻时的种种趣事,而我们这些听者也好像围坐在杨老身旁,感受大学者平凡简单的快乐温馨。

  《我们仨》这本书可以看作一本幸福指南,为许多人指出幸福的方向。这一家三口十分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如把饭后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险”;钱老是在学术界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却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宠着,被人照顾:杨绛女士干起家务活来干净利索,算是家务事上的顶梁柱。可她还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带着女儿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顾着为了追求远方那虚无缥缈的幸福,可到达时才发现幸福就在自己出发的原点。平平淡淡才是真。杨绛女士一家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他们与世无争,不求富有,不求闻达,“成名,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他们只希望有二三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彻夜长谈;只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能与家人一起在平淡中享受快乐和温馨。如果你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请读《我们仨》。读过这本书后,你或许能停下脚步,在与家人朋友的平淡中,尝出幸福。

我们仨读书笔记13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妈,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_妈,正因为有_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_妈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书,书是人类总结经验的载体,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甚至有“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无数个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学习语言,这个其实包含了几小点的:学习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技术PAPER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然后学习语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学外语也不能走老爸这个不能开口的路子,虽然我在改正;

  第三,读千卷书还要走万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记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知道语言的魅力以及修辞手法与后现代主义的奥妙;这点看老一辈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钱锺书,鲁迅,还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们的文字去追寻上个世纪的轨迹;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xx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_妈会做好榜样!

  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_妈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_妈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我们仨读书笔记14

  高一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起杨绛先生,然后回家翻开《堂吉诃德》——哦,果然是她翻译的,1978年,邓爷爷曾把中译本《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来访的西班牙国王——肃然起敬。

  杨绛(1911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是著名律师杨荫杭之女。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然而,她的身份,更让我们感到熟悉的,是钱钟书之妻。

  六年后再读《我们仨》,仍觉得这是一本开卷便不忍放下的作品。《我们仨》是92岁的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的回忆录,全书共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前两个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生活情感,笔法独特也有些晦涩难懂;第三部分占据全书大部分篇幅,从1935年她与钱钟书刚结为夫妇赴英留学开始,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忆了一家三口63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更多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语言从容、简洁,看似平平淡淡,却闪耀着经过漂洗的朴素生活本来的绚烂多彩。

  1935年,初到英国,这对自小被仆妇照顾的新人开始在跌跌撞撞中过日子。为了做早饭,他划了生平第一根火柴;为了满足馋嘴的他,她学会用雪利酒文火做红烧肉;他们把店里送来的扁豆剥壳又一面嫌弃壳太厚豆太小,剥了好多才醒悟过来“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而每天早晨一大瓯牛奶红茶,也成了他们一辈子戒不掉的习惯。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无锡少年,然而日子却像搬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钟书给她端到桌上的早餐,有果酱、蜂蜜,那般甜蜜。

  1937年,他们有了女儿钱瑗。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其实,我读《我们仨》,读出了季康之于默存也如母亲一般。在她住院的日子,他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告诉她:“我做坏事了。”他打翻墨水染了房东家的桌布、砸了台灯、把门轴弄坏了,像一个做错事情等待妈妈回来的小男孩一般,她说:“不要紧”,回寓后便真的全部修好,让他信赖、安心、能够依靠。

  1938年,一家三口回到硝烟弥漫的祖国。他先是赴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后尊父命去蓝田当英文系主任,这期间有来自同事的误解、有来自家族的压力、更有来自战争的流离颠沛,还好有她信他、懂他、陪他。女儿的成长也是苦难生活的一剂糖丸,“钟书爱逗她,惹她,欺她,每次有吃的东西,总说:”Baby no eat。“…她看着妈妈的脸,迸出了她自造的第一句英语:”Babyyes eat! “她那时约六岁。” 大约每个孩子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间的,因为她们不乐意,来走这一遭要经历太多痛苦与烦恼,所以佛把这人世叫做婆娑世界。然而当父母把她们抱在怀里,她们分明又是笑的,笑的那样甜蜜。或许,她们正是看了这世界太苦,所以来了,想把无尽的欢乐带给父母,或者想把这个世界的苦痛全部带走。钱瑗与钱钟书夫妇的缘分亦是如此。在最艰难的时期,有女儿陪伴,看着她跌跌撞撞成长起来,()一家三口苦中求乐、学中求乐,圆圆头(钱瑗的昵称)成长为爷爷口中的“读书种子”,季康完成了《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戏剧作品,翻译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并全力支持钟书完成《围城》的连载。

  他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然而解放并没有结束所有苦难。文革岁月,他们被下放至干校,走出“牛棚”后仍“不能与强邻相处”,女儿帮助他们“逃走”,一家三口挤在北师大的宿舍,“阿瑗不用担心爸爸妈妈受欺负,我们也不用心疼女儿每天挤车往返了。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这是豁达的一家人,也是默契的一家人,内心的相互支持让他们捱过这个特殊时期受到的特殊待遇。然而日子再难熬,我读杨绛先生的文字,感受到的只是她内心的平静、沉定,她没有诉说饱受的委屈,她回忆的只是钟书哮喘发作时一个妻子心中的焦灼和戏称之“呼啸山庄”来带给丈夫略微宽解,她回忆的只是地震时期外文所年轻人和女儿女婿给他们的帮助与关怀。这期间,他们依旧不辍笔耕,她译完《堂吉诃德》八册,他的《管锥编》初稿亦已完毕。

  1977年,文革结束,他们搬进现在的三里河寓所,生活开始苦尽甘来。之后20年的生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阴晴隐于其中,只是这位耄耋老人已尝尽人生百味,参透悲欢离合,无一句控诉无一句抱怨罢了。然而,1997年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丈夫钟书去世,再参透,她仍旧是想念女儿和丈夫的,于是2003年这本《我们仨》出版问世。在卷尾,她引用白居易的《简简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见她的心上多添的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又绽出的几个血泡。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钟书是我们的老师。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就是这样的一家人,相扶相伴跨过半个地球,走过半个世纪,让孑然一身的漂泊者也为他们感动,也想找个能相知相爱相惜的人,感受家带来的温暖与支撑。家,已然不是一处寓所,简简单单地容纳我们仨,而成为一个意象,成为这一辈子身心的港湾。

我们仨读书笔记15

  感悟赏析:最近我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几十年里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经历。读过之后,感触深刻,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更让我们有安全感,是我们人生的避风港。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跋涉长途、自相矛盾、苦恼不堪、牵心挂肠、意想不到、近在咫尺、安居乐业、精明能干、一言不发、牛鬼蛇神、乱七八糟、陈年积土、受宠若惊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好句

  1、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2、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5、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7、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8、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9、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10、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1、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2、我像林黛玉一般小心眼,问是单给我一人,还是别人都有。他们说,单给我一个人的,我就特别宝贝。

  13、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

  14、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15、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6、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17、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18、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

  19、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21、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22、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

  23、彻底的寂静,给沉沉的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寂!

  24、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

  25、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仨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匆匆读书笔记

2.《活着》读书笔记

3.狼道读书笔记

4.论语读书笔记

5.教师读书笔记

6.孟子读书笔记

7.《飘》读书笔记

8.《简爱》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