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21 09:46:2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区分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2、能指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复合方位。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9个格子的塑料地垫每组一块;幼儿画的脚印卡每组5-6个,富有动感的音乐。

  2、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17面<找找画画>,8种颜色的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我会分左右

  1、我说你做,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做相应的动作,如,举起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左肩膀,碰碰你的左耳朵。

  2、我说你猜。教师描述一物体的方位,幼儿根据教师的指示判断,寻找。如一物长得长长方方的,它在电脑显示器的右边,请你说说它是什么?

  二、自制跳舞毯

  1、教师出示一块9个格子的塑料地垫和若干脚印卡。这是一块跳舞毯,脚印贴在哪,就表示脚要跳到哪里。

  2、以中心格为准,将脚印卡依次放在中心格的上,下,左,右。请幼儿快速反应并说出“脚印”都贴在哪个位置。

  3、将脚印卡依次贴在中心格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请幼儿说出以上复合主位。

  4、幼儿分组在跳舞毯贴脚印卡,边贴边说出脚印卡放置的方位。

  5、幼儿分组尝试自制的跳舞毯,一幼儿喊口令,另一幼儿跳到相应的位置上,

  其他幼儿做裁判,看看有没有按指令跳到相应的位置上。

  6、播放动感音乐,教师喊指令,让幼儿跳到相应的位置。

  三、幼儿作业

  1、找找画画请幼儿翻到活动材料《数学》第17面《找找画画》,根椐画面上的提示,给小花涂颜色。

  2、以红色小花为中心,说说其他颜色的小花在红色小花的什么方位。

  3、请幼儿仔细听提示语,

  教师说:请找到第一排第一幅图,找到红花上面的花,并用黄色水彩笔做好标记(在画上点上黄色,先不涂色)。

  4、幼儿听指令依次完成后,再完整涂色。

  四、结束部分

  完成的幼儿互相说说在什么方位涂了什么颜色。

  课后反思:

  选定科学活动《上下左右跳起来》课后,就开始写教案。我自己认为对大班孩子来说:区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把课的目标定为: 1。以自我为中心区分上下、左右。2。通过游戏,学习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复合方位。活动过程分三步走:一、我会分左右。主要是和幼儿一起复习上下,左右,我觉得只有孩子们分得清上下,左右,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为了让幼儿感兴趣,我把它分为:我说你做和我问你答两个小点,让幼儿在小游戏中复习上下,左右。通过复习,孩子们都能清楚地分辨上下,左右。二、学习区分左上等复合方位。通过给森林里的小动物搬家的游戏,让幼儿学习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方位。孩子们都很愿意帮助小动物,通过这个游戏既让幼儿学习了复合方位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又培养了幼儿的助人之心。三、游戏:跳舞毯。请幼儿站在跳舞毯的中间,听指令跳到相应的格子中。游戏分三步:第一次游戏是老师当指挥官,幼儿听指挥跳格子;第二次游戏是请能干的幼儿当指挥官,让指挥官请自己的`好朋友来跳格子;第三次是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角色游戏。通过游戏,让每个孩子都跳起来,进一步学习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体验游戏的快乐。

  整堂课上下来,我觉得流程还算顺利,孩子们也都很投入,在前两个环节,孩子们都说的很好,就是到了跳舞毯游戏时,有几个孩子有点分不清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这四个复合方位,但经过我和其他孩子的提醒,他们能马上改过来。

  不足:

  1、在第二环节中,搬家游戏后,还应加一个幼儿练习的环节,这样的话,

  可能在第三环节游戏时,效果会更好些。

  2、跳舞毯游戏中,当指挥官的孩子会直接从右边报到左上,这样,有的孩子就有点混淆,这说明游戏之前我的讲解不太清楚,孩子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总之,课是上好了,但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自己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会有进步!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玻璃缸一只、玻璃杯一只、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气玩具、塑料管、土块等。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杯子里有什么?

  出示玻璃杯,问幼儿:玻璃杯里有什么?(估计幼儿回答:玻璃杯里没有东西)再将玻璃杯口倾斜,放入装清水的玻璃缸中,冒出气泡、让幼儿懂得杯中有空气。

  二、找空气

  1、出示吹气玩具,问:吹气玩具里有空气吗?(有)你们能想办法让它扁了,再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吗?(幼儿玩吹气玩具)

  小结:空气装进吹气玩具,玩具就鼓起来,挤一挤,空气就跑出来。空气虽然看不见,可是我们能想办法感觉到它、看到它。

  2、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没有空气呢?(幼儿每人一只塑料袋,到处抓空气)

  小结:原来角落里、桌子下、走廊上都有空气。

  3、人身体里有空气吗?(幼儿用吸管往水中吹气,冒出许多气泡)

  小结:原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土块里有没有空气?(幼儿把土块扔进水中,冒出气泡)。

  小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发现杯子里、小瓶里、吹气玩具里、屋子里、身体里、土块里都有空气。

  5、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呢?你见过的、用过的、玩过的什么东西里有空气?(轮胎、面包、被窝等)

  小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了解空气作用

  1、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四、欣赏儿歌《空气》

  空气

  看不见,摸不着,

  抓不住,闻不到,

  你需要,我需要,

  离了它,活不了。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幼儿区分泥与土,了解他们的性能用途,感知泥、土的不同特性。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泥工技能,进行泥工创作,启发幼儿合理利用辅助材料和工具塑造作品,运用分泥、连接、捏边等技能塑造组合物体。

  3、鼓励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创造活动,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大量不同种类的土(红土、黄土、沙土等)、水、玩泥工具、和好的泥(少量)、各种泥玩具。

  2、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如:水土流失图、填海造田图。

  3、录音机、《泥娃娃》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1、感知观察土。

  出示准备好的土,请幼儿仔细观察、感知。

  “请小朋友用手摸一摸,用小棍翻一翻,看看土是什么样的?闻闻有什么气味?大;考吧.幼,师网出处看看土里有什么?各种土有什么不同?”

  2、了解土的用途。

  讨论:想一想土有什么用处?引导幼儿自由发言,说出土可以用来种花、种树、种庄稼,人们盖房子也要用土,有的小动物也生活在土里(小蚂蚁、蚯蚓……)。通过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了解土对人及动植物的'重要性。

  3、玩泥活动。

  出示和好的泥,观察和好的泥与土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让土变成泥,老师和幼儿共同尝试和泥巴:

  ⑴加水过少,泥土有点干,不易成型易破碎。

  ⑵加水过多,泥土就变成稀泥,顺手流淌,不易成型。

  ⑶加适量的水和土,泥土就会粘在一起,使劲揉几遍就会变得光滑细腻。

  4、师生共同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⑴玩泥巴,说一说泥巴是什么样子?揉一揉、捏一捏有什么感觉?

  ⑵民间游戏《放炮仗》:请幼儿将手中的泥团圆、捏成碗状,念儿歌:“东胡同,西胡同,都来听我放炮仗”,然后用力将泥碗口朝下,摔到地上,泥碗会发出清脆的“啪”声,比赛看谁摔出的声音响亮。

  ⑶欣赏泥玩具,猜猜这些可爱的泥玩具是怎样做出来的?引导幼儿边欣赏歌曲《泥娃娃》边动手创作各种泥玩具,鼓励幼儿学习使用辅助材料,塑造组合物体。

  5、教育幼儿要珍惜土地资源。

  出示有关土壤流失的图片,讲解河流两岸的土地逐渐被冲刷,土地越来越少,使幼儿知道中国的人口很多,土地资源有限。因此,要珍惜仅有的土地资源。告诉幼儿,人们为了保护土壤所做的工作:人们用植树造林来固定土壤,填海造田来扩大土地面积……

  讨论:如果没有土的话,会怎么样呢?

  [活动延伸]

  观察自然角里种植的植物,了解泥土与植物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2、会运用材料使物体变稳

  活动内容:

  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主动探索,解决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非自然物:鹌鹑蛋、鸡蛋(生的)、卡片、轮胎、胶带、瓶盖、积木等材料。

  2、自然物:石头、树枝、大树、水等材料。

  经验准备:事先观察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认真思考

  1、妈妈在做饭时一不小心经常摔碎鸡蛋,我们怎样帮妈妈解决这个问题让鸡蛋不滚呢?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让鸡蛋不滚到地上摔破,有的小朋友说用盘子装着,有的小朋友说用布垫着......)

  2、 想一想你设计的漂亮的贺卡怎样能够立起来,让小朋友们都能看到。有多少种办法?

  3、 出去玩时,一个小朋友从轮胎里钻过去,轮胎差点倒了砸着小朋友,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让轮胎变得稳定?

  寻找材料、探索实践

  4、分三组同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观察孩子选择、运用材料情况,及时指导。

  各抒己见、深入讨论

  6、在过程中讨论增强稳定性的不同方法,教师不给定论。

  7、找到焦点性问题指导孩子展开讨论。

  解决问题、再次实践

  8、延伸:快速寻找我们周围站的.稳和站不稳的物体下一次继续探索。

  (1)找一找我们周围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能站稳?

  (2)不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怎样让他们能够使他们站稳?

  9、设想:如果离开地球,这些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把你的设想画在纸上,或大胆讲述出来。

  活动后反思:

  自我评价:这是一次用脑思维与科学探索的整合活动,选取的都是来源于孩子周围生活的实例,我改变了以往材料的投放方式,实验用的辅助材料全部由孩子自己准备,让孩子通过寻找材料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孩子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实施自己的猜想。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设计】

  有一天午睡时,小朋友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有的小朋友说玩滑梯的时候头发在“跳舞”,觉得很奇怪!还有一次,我们为女孩子们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起来,十分好奇。《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孩子们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充分感知,观察不同材料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探索,记录下不同材料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记录表,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铅笔,排笔,水彩笔,吸管,玻璃瓶,幼儿事先分为4组(红、黄、蓝、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师变魔术,让塑料小勺吸起纸屑。

  师:想让它发挥魔力,还得请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儿用小勺自由探索,将小纸屑吸起来。

  1、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2、请幼儿尝试操作。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师:其实我们这个神奇的魔术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起来。摩擦的力量大,静电产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纸屑就越多。

  三、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1、教师出示记录表。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

  师:小魔术师们,我们研究魔术的时候,桌上的材料不要争抢,自己先拿一种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盘子里,再换另外一种材料。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师幼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再次实验。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四、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遇到的`静电现象。

  2、教师小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们梳头的时候,梳子和头发也会互相吸引产生静电现象。脱衣服时,我们身上的毛衣和衬衣和头发都会产生静电现象。

  五、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小魔术师们都学会了我的魔术,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给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同伴合作在胶片上绘制连续画面,自制电影胶片。

  2、尝试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为电影配音。

  3、能操作自制胶片播放电影,体验自制电影的成就感。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1、透明胶片(也可用透明玻璃纸、衬衣盒里的.透明塑料板、压膜纸)、彩笔。

  2、用应急灯或手电筒做光源自制电影放映箱、白布。

  3、幼儿用书第1册第34页。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各小组自制电影画片的内容,注意画面尽量要有连续性。

  2、指导幼儿参考幼儿用书,分组绘制电影胶片。

  (1)讨论绘制方法:用彩笔在透明胶片上画出内容,注意线条要流畅,涂色要均匀。组内幼儿分工要明确(可以有的绘制线条,有的涂色;也可以让每位幼儿根据设计的情节完整地绘一幅画)。

  (2)分组绘制,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

  3、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讲述排练,注意所配语言要简短生动。为自制电影配音时,可以分角色配音,也可以使每位幼儿将一幅,组内自己协商分工。

  4、组织幼儿分别到台前展示自己组内的小电影画片,体验自制电影带来的成功愉悦。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交流自制电影的成功体验和感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中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设了"给小动物分食物""与好朋友过魔洞"等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从而知道了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3,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的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并创设了较好的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效果较好。

科学教案 篇9

  1.学习2、3的相邻数,感知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2.能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企鹅操作卡、数字卡每人1套。

  2.《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在9只企鹅的图片中找出外形一样的摆放在一起。

  2.幼儿操作,感知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1)将数字1、2、3与相同数量的企鹅图片对应摆放。

  (2)分别说出3种企鹅的数量,并比较3种企鹅的多少。

  (3)按从少到多的顺序给3种企鹅排队。

  3.引导幼儿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教师小结:数字1、2、3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1比2少1,排在最前面;3比2多1 ,排在中间,所以1和3是的2的好朋友。

  4.幼儿尝试用相邻数规律,找出3的相邻数。

  5.游戏:朋友在哪里。

  幼儿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听音乐《找朋友》传球。音乐停,球传到谁的手里,谁就说出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如:“我是2,我的朋友在哪里?”手里拿着数字卡片1和3的幼儿举起卡片回答:“我是1,我是你的小朋友。”“我是3,我是你的大朋友”。全体幼儿一起说“2的好朋友是1和3”。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 玩玩小吸盘

  1、

  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 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 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 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 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 玩玩饮

  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 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 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