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3 08:40: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根据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照片。(看书上插图一。)

  思考: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

  谈话: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倾吐着自己激动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的一首诗歌,它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板书副标题),题目是“明天更辉煌”(板书正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在文中的逗号、分号、句号及顿号处有恰当的停顿,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字音、字义。教师做好纠正。

  (三)教师范读。

  (四)细读。

  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课文有三个小节,各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1.读第一小节时,应弄清“漫长的岁月”“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具体指什么,并抓住“撕断肠”“……为之怒号”“……为你悲伤”“企盼”等词语体会所含情感。

  2.读第二小节时,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百年沧桑史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饱尝痛苦和耻辱”等诗句;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世界第一”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等诗句。

  3.读第三小节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提出“一国两制”的有关资料,并由教师作简明概述,帮助学生理解“……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等诗句。还要让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并结合朗读有关诗句,使学生懂得:“一国两制”构想已作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而功垂青史、光照中华。

  在理解每小节诗的`内容、情感时,要结合指导朗读,做到能有感情地去读,并把第三小节背诵下来。

  4.组织学生赛读,教师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

  (五)练读。

  训练学生掌握朗诵技巧,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六)谈话导练:

  香港回归,百年盛事,普天同庆,举国欢腾。我们祝愿香港明天更辉煌。让我们再读一读另一首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散文诗吧!

  香港明天更美好

  归家,归航。

  沐过世纪的风雨,一个信念伴随一个民族走过了百年沧桑。

  长久的期待,苦苦的渴望,今夜紫荆花以一瞬的盛开凝聚了一个世纪的守望。

  千紫万红是花,万紫千红是人。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至西域,延至五洲四洋,花千树,星如雨,狮龙舞。亿万颗心灵为这一时刻歌唱。

  香江——长江——黄河,当归家的女儿带一路征尘,踏入家门时,迎接她的,是亲人最真的笑脸,最醇的问候。

  火树银花,凤箫声动,狮龙竞舞。任何欢乐的字眼都无法尽述中国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激情。

  归家的日子,香江为温情亲情陶醉。

  一个民族用无比的欢乐向世界宣告:香港回家了,香港明天更美好。

  (七)作业布置

  通过各种手段收集香港的历史和今天的香港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明天刚刚辉煌》

  ——献给香港回归值日

  忆往昔,盼归航

  寻发展,血脉连

  绘航向,望未来

  表达了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难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教具: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启发谈话。

  太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天晴时,我们都能见面。经常见面不等于就能了解,请一位同学说说,你对太阳了解多少。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介绍太阳的文章。

  2.这篇课文一段段内容比较清楚,要求大家用比较快的速度读一遍,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用三分钟把课文读完,并说出主要内容。

  3.学生默读课文。

  4.介绍本课主要内容。

  二.默读课文,画出要点。

  1.读“预习”,交代阅读要求。

  (1)遇到生字新词解决。

  繁殖:生物中的传宗接代。

  杀菌:杀死病菌。

  治疗:用药物或手术等手段医治疾病。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如果有概括主要意思的词语,把它画下来,如没有就自己概括。把介绍的对象名称注在旁边。

  (3)全文读完,把各段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全文围绕太阳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按内容给课文分段。

  (4)意思理解不透的句子用铅笔做上记号,真正理解了再擦去。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逐段交流对内容的理解。

  第一自然段讲太阳离地球很远。一是用数字说明,太阳离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二是用设例说明,日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做飞机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自然段讲太阳很大。用比较法,有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第三自然段讲太阳的温度高。一是用数字说明,表面温度有6000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二是用设例法,如钢铁碰到太阳也会变成气。

  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地球上动物、植物关系密切。用分析说明法,先讲有了太阳,地球上的植物才能生长,动物才能生存;再讲人类吃的、穿的、用的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最和讲似乎没关系的煤炭也和太阳有关系。

  第五自然段讲太阳和雨雪的关系。分析雨雪形成的过程,说明它和太阳的关系。其中也讲到了云的形成。

  第六自然段讲太阳和风的关系。也是分析风的形成过程。

  第七自然段讲太阳和病菌的关系。因为太阳有杀菌的`能力,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第八自然段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和人类的关系。它综合前面内容,逐层讲下来。太阳主要是会发光发热。因为太阳给地球送来光和热,所以就有了风雪雨露,植物、动物才能生存;有了风雪雨露,有了植物动物,人类才能生存。最后用一个总结句: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四.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重点:分段、总结段意。

  难点:总结段意。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把每段概括主要内容的词句圈画出来,如果没有,自己概括一下,写在各段的末尾。再在每段的开头旁边注上说明的内容。

  二.用同类合并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讲太阳的特点是离地球远,它又大又热。

  第二段(第四至第八自然段)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密切。

  三.思考回答“思考、练习”第1题。

  四.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给下面两句话填上标点符号,然后指导标点符号的用法。

  1.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3.说明分号的用法,再练习为下面的两段画加上标点。

  1.他临死还叮嘱儿子要打虎除害交代了两条一条是见了老虎不害怕更不该逃另一条是老虎见了人总要扑过来要打它的咽喉和肚子

  2.我国首都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五.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太

  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度1800万度

  植物、动物

  吃

  穿

  用

  与地

  气候

  云

  雨

  雪

  风

  球的

  疾病

  细菌

  关系

  地球

  人类、世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1、整理内容和思路,

  2、了解科学知识:动物游戏之谜的科学知识

  3、文体性的讨论:一是开头作用;一是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

  4、文本性的讨论:一是关于假说,一是没有定论,三是作者字句中流露出的科学态度的启示

  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结构

  通读全文,抓关键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⑴~⑷ 动物也游戏表(浅)

  ⑸~⑻ 动物游戏可分为三类 ↓

  ⑼~⒂ 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及结论 里(深)

  这篇文章就它的层次而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章由现象到分类,再到意义、目的,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这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说明文的又一点特色:条理清晰。

  2、文章开头三段,作者生动形象地写了叶猴、北极渡鸦、露脊鲸的游戏,这三个例子是否是动物游戏行为的简单罗列?结合阅读体会,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答案)

  【明确】:(1)三个例子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注意了取材的区域的不同,从缅甸的热带丛林到北极的冰雪陡坡,再到南美附近的大海,这就突出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也就突出了对此研究的意义。

  (2)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引出说明的问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 “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 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4、【提问】课文有没有结论?

  【明确】有。“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大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没有结论”,这是概念不清所致。本文不是没有结论,而是没有对“动物游戏之谜”给出明确的揭秘解答,作者为什么没有对文中四种假说的任何一种予以肯定呢?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含义。让各种观点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辨伪存真,求得真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幼稚,如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等,教师应适当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远的科学世界;可以将这一问题改为“本文既然没有对动物游戏给出明确的揭秘解答,那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1、我们要关注自然,关注未知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积极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对生命、对世界的激情。

  2、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从他人,不要囿于成见,也不要被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而应该透过现象,乐于探索、勇于质疑,用一种冷静、思辨的理性审视这个纷繁芜杂的客观世界。

  5、探究问题(研读两个关键句)

  1、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认为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2、“动物游戏之谜没有完全解开,但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提问1】: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本环节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明确】(1)、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2)、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3)、创造性和想象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4)、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5)、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提问2】怎么理解“吃惊”一词?怎么理解“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1、傲慢的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有超出生理以外的各种行为。而事实上,动物也会思考,也会游戏,也是有智慧的。

  2、我们的探索还漫长,但是我们有怎样的探索态度和精神意义更重大。a

语文教案 篇4

  一、背景介绍

  《威尼斯的小艇》是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一篇精彩课文。文章介绍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作者描写了小艇奇特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的作用,从而说明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看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独立感受文本,体验特色,实践语言的空间。

  二、抓住好词好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教学中我潜心研究教材,选取有典范意义的,表现力强的语段,作为言语的直观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诵读积累、品味欣赏、最后加以运用,将这些语例深深地印在学生脑子里。在此基础上,要及时引导学生揭示语言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把写作知识的教学植根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语文课的教学其目的不在于获得这些语言知识,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欣赏关系,激发兴趣。

  威尼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闻名于世,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资料、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威尼斯的特殊及城市的特点,这时,我播放了威尼斯的风光片,通过看录像,观赏异国风光,拉正了理解的时空。虽只短短几分钟,却整体了解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激活学生的情感,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理解的基础。

  (二)、理解课文,感受文本。

  在理解小艇的样子时我抓住了三个生动的比喻句,启发学生自读自悟,不仅理解比喻的精彩,还认识到作者多种比喻来自于多方面 观察,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艇的模型。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 差,图画能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画画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感 悟变为表象的过程。如:学习小艇特点这一部分时,学生通过画面很快了解了小艇的特点。看完后,学生又看着画面说说想法,这又是一个感悟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直观想象的图画,既理解了课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能力。

  在了解小艇的作用时,我采用了讨论的方法。

  谁坐小艇干什么?

  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在汇报交流后,又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人会坐小艇干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畅所欲言,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小艇的重要性。

  (三)、实践语言,体验角色。

  课文结尾,我让学生扮演船夫、游客、导游,让他们再次置身于美丽古老的威尼斯,在表演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加动作、语言、表情,培养学生的想像,实践和创新精神。以活动的形式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把口语交际的方法引到阅读教学中去。

  (四)、总结全文,拓展处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说、评,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伴随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在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之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培养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身世浮沉雨打萍”,川端康成的幼年成长充满了凄风苦雨,就像一首忧伤寂寞的歌,穿行在西风雕碧树的季节,飘悠在天之涯、海之角。人生的忧郁像一张蓝色的网笼住了他,使他的生命渗透着伤感的气息。然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追逐美。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那么生活在阳光灿烂中的我们,又用明眸善睐的眼睛发现了什么呢?

  (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叹与思考,哪两句呢?(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才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大自然是千姿百媚、风情万种的,我们的发现再精彩,再丰富,也不过是冰山一角。

  2、发现美需要机缘,美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对自然美的“邂逅”“亲近”,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情人眼里出西施”,才会发现美,感受美。

  问:川端康成又是如何邂逅、亲近海棠花的呢?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什么自然美?

  明确:独自在旅馆,凌晨四时就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凝视海棠花,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后来他还邂逅、亲近了岚山之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倾听作者的心跳,感动着他的感动,忧伤着他的忧伤。

  三、研读课文1到5段

  1、学生朗读1到5段。(教师展示课件:未眠的海棠花)

  2、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对美的发现与欣赏,同样凝视着美好的事物,作者的心情感觉和我们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问:花儿盛放娇艳绝美,作者为何有哀伤之感?

  引导:有的同学会说“剪不断,理还乱,是哀伤,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只好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来自我解嘲。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是选好角度,就能理清思绪。大家想想,作者在为谁哀伤呢?(为人类,为自己,为海棠花)

  明确:

  (1)作者借哀伤着人类的哀伤,有限与无限的距离。

  (2)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自己多情,又把哀伤移到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自己,花已非花,作者借花哀伤着自己的哀伤)

  启发: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自然在艺术家的眼里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那么在川端康成的眼里,海棠花有着属于自己的怎样的哀伤呢?

  (3)它的`哀伤来自无人发现,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被人冷落。很像中国古代诗人笔下幽怨的嫔妃宫女,她们深居皇宫,备受冷落,在美丽中寂寞。作者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正说明了下文对美的一种感叹与思考,即“美是邂逅所得”。(引导:这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

  的哀伤,读出花“恨无知音赏”的落寞与悲情)

  (4)法国有句名言:最美丽的玫瑰凋谢得最快。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凋零衰败,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它只能有这刹那间的芳华,这份惊艳的美永远无法重来,就像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各,必得走,必得离开,无法完全属于你。多情而伤感的海棠花仿佛在对作者、对我们说“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引导:这还是从花里读花,作者哀伤着花的哀伤,读出花对生命美的眷恋与不舍,对走向衰败的无奈与哀伤。)这与下文两个画家所说的“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师小结: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哀伤。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感悟着作者的感悟。

  3、学生交流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找出自己无法理解的语句,共同来探讨。

  (1)第1段“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2)第3段“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师升华:即使平凡渺小如花,也要绽放生命全部的精彩,活着是美丽的,要享受生命之美。

  b、若不是机缘,作者很可能错过这份美丽。人生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感受美。

  c、作者身心浸润在孤独、忧郁的氛围中不得自拔,“要活下去”的潜台词里隐藏着深深的死亡的阴影。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用花的美好来激励自己活下去。

  d、作者要活下去,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3)3、5段“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4)第4段“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难点引导:(课件展示)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永恒的,而生命却短促。”莫泊桑在《漂亮朋友》中说:“生活就像一个山坡。眼望着坡顶往上爬,心里会觉得高兴,但一旦登上峰顶,马上就会发现,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来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却很快。”追求艺术、追求美又可尝不是如此呢?爬上了艺术的高峰,就面临了下坡的无奈。

  明确: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5)第五段“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关联词语,抓住“所以”,找原因)

  四、作者穷尽忧郁孤僻的一生,对自然之美、文学之美进行了无悔而不倦的追求,可他却选择了含煤气管自杀,你对其生其死有何感想慨叹?

  学生讨论:

  (1)作者有自己精神的避风港,有自己灵魂的寄居地,那是他躲避世俗羁绊的堡垒,在那里他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心灵恳谈。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沉溺在自己精神的空中楼阁无力自拔,无法入世地活着。

  (2)作者面对的是凄凉的现实,心中却充满了诗情。

  (3)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含泪地微笑。

  (4)死是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就像德国诗人海涅说的:太阳纵然还是无限美丽,最后它总是西沉。没必要急于求死。要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5)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他选择自杀,可以理解为殉职而死。

  教师小结:为了美,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他风雨无限,执著不悔地奔波。虽然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黑夜的死亡,遗忘了他白昼的光华。(展示课件)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川端康成穷尽一生追寻美、播种美,他已无悔于生命。就像落叶经历过灿烂的春,火热的夏,在秋日飘零枯萎之际,他已无怨无悔。法国作家蒙田说过: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也就是说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会安于死。川端康成是安然死去的,因为他是自然与艺术的忠实情人,在活着的时候,他用一颗情人的心呵护着一切美丽的东西。所以他生得忧郁而伟大,死得坦然且安然。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之美。有人说,生命是一次华美的日落,盛大而忧伤,平凡而又震撼人心,这的确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只是日落了还会有日出,花谢了还会有花开,我们的生命无法重来。冰心也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我们只有今生今世,就像秋天的枫红,只灿烂一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存在,但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就是播洒生命全部的绿意,绽放并享受今生的美丽。

  六、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朵拉的《花未眠》,思考与本文的不同之处。

  七、结束语:

  为了心中的橄榄树,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纵情地放歌吧!(播放歌曲《橄榄树》,学生齐唱,在歌声中结束)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重、难点:

  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前置作业: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然后同桌相互读一读下列词语,互教互助。

  倒塌 弥漫 腐烂 臭气 呈现 探测仪 废墟 液压钳 挣扎

  搜索犬 协助 属于 范围 狂吠不止 任务 载誉而归 闻名遐迩

  2、再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3、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一读,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展示地震图片,学生谈看后感受,老师介绍阿尔及利亚地震。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过渡: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再次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引入课题,板书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阅读资料袋,了解中国救援队的相关资料。

  二、出示前置作业,学生自主学习。

  三、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

  四、班内交流回报:

  (一)、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完成作业1)

  1、读生字条中的生字,边读边组词。及时正音。

  2、认读前置作业1中的词语(自由读、领读、指明读、齐读)

  3、说说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二)、完成作业2

  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发生了什么事、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来回答,指名汇报,其余补充。)

  (三)、讨论:中国救援队真棒!棒在哪里。 (划出句子,交流 感受,完成作业3)

  1、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当时气温高达 34 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 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 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 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经过一番紧张的援救,在废墟中挣扎了三天的一名男孩终于被救了出 来。当地群众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不尽,搜索犬“超强”也因此在当地闻名遐迩。

  2、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3、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探讨: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什么感激中国国际救援队?

  4、总结: “中国万岁!“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 ”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过渡: 是呀,爱是永恒的,爱可以超越国家,超越种族,不管我们的肤色如何,不管我们的语言是否相同,但是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

  五、拓展训练:

  老师搜集到这样一则资料:

  1、出示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日本救援的纪实报道。

  2、图片赏析。 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出现在阿尔及利亚,世界各地哪里出现了危险, 哪里就有中国救援队的身影。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我想对可敬的队员们说:

  4、教师小结:是啊,我们有很多话想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

  五、结束全文。 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学生齐呼: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画风》教案05-06

【经典】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精选)10-03

【精选】语文教案10-03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8-22

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