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译之十九(备课资料)

时间:2022-04-14 16:56:4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全译(之十九)(备课资料)

 【原文】 

《论语》全译(之十九)(备课资料)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原文】 

1325 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1)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2)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3)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君子,他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现实社会中,君子并不多见,而此类小人则屡见不鲜。 

【原文】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原文】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2)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1)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2)怡怡:音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原文】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原文】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教练百姓作战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完全反对军事手段解决某些问题。他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宪问篇第十四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 

141 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自夸。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1)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 

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原文】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原文】 

145 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荡(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1)南宫适:适,音ku︸,同“括”,即南容。 

(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 

(3)奡: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 

(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 

(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评析】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论语》全译之十九(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论语》全译(之五)(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四)(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七)(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九)(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一)(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二)(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三)(备课资料)04-14

《论语》全译(之十七)(备课资料)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