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权威有说法

时间:2022-04-14 20:05:0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标准:权威有说法

 

  新闻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今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当地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同时,向几十位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层领导征求意见。在充分吸收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日臻完善。日前,教育部邀请7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文史学家、艺术家及教育专家对新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审议。 

  语文:培养文学素养 

  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要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在哪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词语、什么样的句式。一定要让学生读范文,根据范文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陆教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非常好,过去对工具性有错误的理解,认为强调工具性就是多讲语文知识。语文知识要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反复争论了多少年。毫无疑问,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而不是把语文知识变成学生的一种负担,让他们死记硬背。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出来的学生不喜欢语文,或者不懂得语文,只能是语文教育的失败。”中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义的语气略显激动。他说,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人文精神事关国魂、国脉、国力,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教学之路。应当让学生在记忆的最佳时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记一些美文佳句。我们有些教材给孩子提供的并不是精品,而是二三流的东西,甚至是大白话,浪费了孩子最宝贵的时间。 

  审议委员一致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符合当前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体现了改革意识。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想象力等要求,应有明确的说明。同时,还应对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等给予足够的重视。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出发,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克服过去课程中偏窄、偏深、偏旧的现象,使数学教育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这是数学专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一致肯定。他们认为,“标准”设计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4个学习领域,体现了总体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4个方面,使得数学学习呈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有利于实现数与形、知识与应用的结合,纠正了过去课程中主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多偏重于解题速度、技巧和难度训练的现象。同时,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现了数学教育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扩大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力图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教学过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所研究员林群十分欣喜地对记者说:“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数学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林群院士称赞,数学课程标准非常好,过去的数学教育,造成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没有信心,实际上,数学是活生生的科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是全人类的财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通过学数学,要让学生增长信心,使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大家共享。 

  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中学地理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过去,中学地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学生不知道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教科书编得也不理想,知识零敲碎打,没有用地理学的观点和学说把有关知识串起来,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完试全忘掉了。”中科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吴传钧的一番话,深刻指出了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兴奋地对记者说:地理课程标准编得非常好,一是在内容方面不求全面,突出重点,减少繁琐;二是用地理思想和观点把有关知识串起来。例如,环保、人口、可持续发展等,把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观点作为教学重点;三是增加了课外活动。通过搞乡土地理调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乡土资源、发展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怎样协调好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为进一步完善地理课程标准,专家建议:一、要讲明协调人、地关系与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域差异性与生产建设强调因地制宜的关系,这些都是最主要的地理观点,必须自始至终贯穿在地理教材中。二、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海洋是我国的后备资源库,要用较多的篇幅阐明海洋对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三、中国已宣布实行“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两大国策,课程中要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说明为什么要实行这两项国策。四、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中要提出城市化问题。五、课程内容除了水土资源还应当提到矿产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要讲合理开发资源的问题。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物理专家感受最深的是,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面扩展了,加强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最新发展的联系。增加了实践活动,减少了繁难的计算,接受式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增加,是值得肯定的。但专家提醒,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注意不要把“物理实验”淹没在“科学探究”中。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打破了按化学科学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体制,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社会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选取和构建最基础的、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教学资源来自于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一根本的变化得到了化学专家的首肯。他们认为,化学课程和教学的理念较新,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创设较宽松、开阔的空间,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专家感到,要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尚需结合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从途径、手段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利落实。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科学课程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门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课程。中科院院士、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王绶(王加关)说,课程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是十分可喜的。应当把基础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去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这个训练十分必要。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生物课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的课程体系,这是一项重大突破。中科院院士李季伦、北京大学教授吴相钰等生物学专家认为,以这个主题统合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完全符合当今世界上生物学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我们要提高初中学生以及全民的生物学素质,首先要使他们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内容的主题围绕绿色植物和人,精选了生物学中主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同时,课程标准既考虑到初中学生所必须了解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不局限于原有的课程内容,果断地删除了一些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十分有用的知识。专家指出,在教学评价建议中,强调从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而不是单纯从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进行评价,是一项重大改革。 

  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多年来外语专家的一致呼吁。专家感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5个方面的要求,是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全面、科学的表述。英语课程标准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推行任务型的学习模式,注重过程评价,体现了外语教育的特点。特别是将课程分为9级,其中2、5、8级分别体现了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毕业要求,体现了包括小学在内的外语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同时考虑到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的高标准要求,允许某些地区因条件和需要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这既体现了统一性,也体现了灵活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光准高度评价俄语课程标准“突出交际、主题为线、句式为主、螺旋发展”,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尤其是突出交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内容富有新意,这一改变,将带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必将对我国中小学俄语教学产生深刻影响。 

  日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强调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是以往日语教学大纲所不曾涉及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标准从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办法都贯穿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5部分,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专家们认为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式,在学习方式上突破了一本教材解决所有问题的传统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评价体系上的突破,是日语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以往,教师以书面考试分数作为最重要的评价,如今,强调学生自主评价的重要性,同时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中的积极作用,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另外,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新课程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益于将来发展的各种知识,开启学生的智力。 

  历史与社会:体现时代精神 

  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如今的历史课程展现的是一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史。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以年代为顺序,以朝代为基准的陈旧模式,构建了全新的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大力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反映了近年来史学界公认的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水平。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并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教学活动建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审议组专家认为,将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综合起来,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符合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内容设置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突破了学科界限,又较好地体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内容安排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到社会逐步展开,然后依次融进人文地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等内容,比较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比较贴近现实。课程设计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塑造为核心,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对此,中科院院士刘昌明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改革的思想十分明确,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社会和历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告诉学生中国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应当懂得珍惜资源,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美术:设计美的生活 

  让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接触材料,接触工具,会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 

  美术课不等于图画课,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美术课程标准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培养学生素质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划分为4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体现自主学习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和超越--这是美术审议组专家的共同感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永善强调,美术教育包括造型、绘画、设计和应用,一件物品合理的功能效用是构成美的重要条件之一。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孩子们的早期生活时,教会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设计,学会自己布置房间,合理的布局构成美感,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让学生从小学会动手做,十分重要,终生受用。让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接触材料,接触工具,会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来,对生活物品进行配置,为生活创造方便与舒适。专家建议,对于“设计与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坚持“健康第一”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 

  体育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是体育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专家高度赞扬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拓展课程的学习领域、划分学习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等方面改革力度大,有创新,特色鲜明,时代感强。教学建议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 

  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组长于润洋欣喜地说,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的课程标准,它突出了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于润洋认为,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落实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过去,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教音乐知识、技能为主,如今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这一点十分重要。 

  艺术:情感与审美的教育 

  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邢煦寰兴奋地说,看了艺术课程标准,有一股春风扑面之感。过去中小学艺术教育是有成绩的,但是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重技能技巧、轻思想观念;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素质,把艺术审美教育搞成单一的技术训练,教学方法死板枯燥,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次课程改革认真反思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和充分吸收融会了世界现代艺术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艺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提高中小学生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专家认为,艺术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是: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大大开拓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既有艺术知识技能,更有艺术制作、艺术表演、艺术批评、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体验式、探究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丰富了艺术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着眼于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使艺术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标志着我这一事关我国国民素质的改革,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相信,在众多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新课程标准将日臻完善,奉献给2亿中小学生的精神食粮将更加丰富。 

 

 

 

文章出处:中国教育报 

文章作者:李建平 

【新课程标准:权威有说法】相关文章:

权威专家:百万大学毕业生将失业说法不准确04-14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反思范文02-24

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反思03-03

对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反思03-03

新课程标准的哲学思考(网友来稿)04-1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2-06

新课程标准研修心得体会06-12

新课程标准下谈拓展(网友来稿)04-14

新课程标准下的口头表达(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