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04-14 11:05: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

广州市东山区中星小学  

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

○盘桂凤○ 

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我们只用限定作业量的办法是难以全面解决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呆板、单一,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未做到辩证统一,就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怕读厌写,同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中,为了实现整体改革的“减轻负担、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十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我的做法是:

一、课前激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学生的课前预习,已引起教师们的普遍重视。而教师在课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却容易被教师忽视。激情,是寻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为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十分重视课前的诱发学习动机的工作。

例如在教《手》这课文前,我介绍了作者赵树理的简历和他的一部分作品,如《小二黑结婚》、《套不住的手》、《三里湾》,激起学生对作者的敬慕之情。这种感情促使学生迫切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陈秉正“那与众不同的手”的欲望。在预习课文时,学生就积极思考,提出了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既然题目是“手”,为什么本文不是一开始就正面写陈秉正的手?文章写陈秉正教人做活要求严格和他的手有什么关系?陈秉正为什么不希望青年人长成他那样的手?等等。

可见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已在萌生。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前,我向学生讲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为了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的故事。由于这个故事的诱惑,引出了学生讲述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的故事。我趁机问:“诸葛亮有没有完成造箭任务?诸葛亮怎样取得借箭的成功?故事结果究竟怎样?于是,学生对《草船借箭》一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维持心理平衡。这样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其态度自然更认真,效果自然也更好了。课前的激发工作越充分,课堂教学效率越高。

二、课中激趣

课前激发起来的读课文的激情多是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学生容易满足,但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获取系统的知识。而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新知,发展智能,我运用兴趣规律,促使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及时转换,以维持兴趣的稳定性,使兴趣真正成为减轻心理负担的积极因素。

1被画写写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常采用的点出、圈出重点词语,划出中心句、比喻句、排比句、填表格等方法外,我还引导学生据文画图。例如在教《詹天佑》的“开凿隧道”一段,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画出詹天佑采用两端同时凿进和中部凿井法的工作图,再让学生演示线路图和工作图,并指图复述。又如教《跳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议论,然后要求学生在三分钟时间内,用简单的词和线段,独立设计一幅表示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图。学生们个个开动脑筋,各显身手。有的这样设计:这样,学生思有所得,思有所获,从而体会到钻研与探索、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2蹦7卤硌

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模仿表演最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后,当堂模仿表演。如《唐打虎》中老头打虎一段,《将相和》中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见机行事一段。先让学生懂得课文的描写是为了突出老头是打虎能手,突出蔺相如急中生智镇定自若,智勇双全的品质。我努力发挥教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把表演带进课堂,设置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学生情绪高涨,读原文,自编自演,课堂上笑声、掌声不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这些设计符合少年儿童爱动爱玩,爱奇心,好胜心。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学习中注意集中,积极思考,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3鄙枰芍室

设疑质疑的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设疑质疑的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设疑质疑的能力,我教给方法,拓开学生设疑质疑的路子。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设疑质疑的能力有了提高。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道:“曹操生性多疑,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这是黄盖使用的计策,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于是,激起了一场议论。又如,学生学《粜米》一课中的“‘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有的学生推敲了句子成分的搭配,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写‘吼出了……话’而用‘喷’出了……话”?经过同学们一番比较、议论,得出:课文中的“喷”更能准确写出农民当时的愤怒到了极点。

三、课后发展

从语文教学的整体出发,阅读课的课后发展也是优化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阅读课结束后,仍要以新奇多变的教学手段去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兴趣继续不断,有增无减。

1毙郎鸵欢尉彩的朗读

我上完《一夜的工作》留出几分钟,由老师朗诵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学生会被那感人的诗句吸引。下课了,学生围着老师,这个向老师介绍自己读过《周总理,你在哪里》,那个向老师推荐《大地的儿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又激起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

2彼伎家桓雒匀说奈侍

我教完《跳水》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救那个孩子,有没有比船长提出的‘跳水’更好的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找一根长竹竿让孩子顺竿而下。”有的说:“派一个熟练的水手赶快爬上去救。”但这些意见都遭反对,因为“不可能”、“来不及”,于是讨论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放学路上,办法越想越多,越讨论,趣越浓,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判断性思维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得到了发展。

3蓖瓿梢幌钣腥さ淖饕

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寻求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必然要对语文作业的优化进行探索。有意识地沟通与其他科的联系,“引进”学生课外获取的信息。而设计的语文基本训练,由语文延伸的想象训练作业,加深学生对课文固有知识的透彻了解,这样的作业,学生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完成。学《金色的鱼钩》后,写一段老班长牺牲后,红军战士之间的对话;学完《穷人》后,做《西蒙的孩子长大后》的想象作业;学完《挑山工》后,根据课文末段第一句话的意思画一幅挑山工肩挑重担登山的画;或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挑山工的外貌和挑担时的动作、样子;学完《草船借箭》后,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地给诸葛亮和周瑜写评语,看看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又如在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后,我要求大家给那位农民写一封信告诉他:他错在哪里;要想禾苗长得快该怎样做,今天还可以采用哪些科学方法。这些以发展学生智能,落实双基,激发兴趣为核心而设计的作业,都能把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去,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达到课后巩固发展,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对语文学习产生的浓厚兴趣,成为一股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的力量。上届有个后进生小钟转入本班时,语文、数学、英语考试三科总分还不到100分,经过两年努力,小钟在毕业升中考试时,语文90.5分,数学90.5分,英语96分。本届学生毕业升中语文考试最低分的学生是80.5分。

班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图书柜、图书箱,他们已养成天天看课外书,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他们看的书,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牛虻》到《小学作文指南》、《数学解题思路训练》……。上学期统计,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最多的31本,最少的12本。

我所教的班共57人,每天除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约有30人自觉练笔,如改病句、写读书笔记、片断练习、写日记、写稿等,上学期练笔最多的有102篇,最少的40篇,这学期有一人获《广东语文报》举办的语言文字知识竟赛二等奖,三人的习作被刊登。

要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尝试仅仅是一个开端,今后我要在学科整体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手》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节,知道了陈秉正是个教练组长,特等模范、他年老体壮,技术第一、教活严格。这课我们学习第二段。这段中的第5、6、7、11自然段写了队秉正的手有三个特点。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大家认真听,看看这自然段通过写什么事例要说明陈秉正的手有什么特点?

(一学生读后讨论)

生:这节通过王新春怕和陈秉正握手的事说明陈秉正的手像钳子那么硬。

生:不,这个例子不是说明手硬,而是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

生:我同意×××的意见,如果陈秉正的手光是硬没有劲,就不会夹得王新春的手那么疼了,应该说陈秉正的手很有力。

师:×××和×××理解得较透彻。这个例子的确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板书:有力)

这个例子中有一个句子特别能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请划出来。

(学生划第5自然段末句随即汇报朗读)

师:大家想这下面一自然段通过一个什么例子说明陈秉正的手有什么特点。

(指各读后,学生讨论汇报)

生:这自然段,通过陈秉正和那个中学生抓柴的事例说明陈秉正的手很硬。

师:对,这个例子是用什么手法写出陈秉正的手坚便呢?(板书:坚硬)

生:是用对比法。

生:我同意××的意见,是用那个中学生的手与陈秉正的手同样往土里抓柴,陈秉正先后抓了四大把柴,手都安然无恙,而那个中学生的手一抓就被刺破了中指,作者通过这个鲜明对比,显示陈秉正的手非常坚硬。

生:我还补充一点,这自然段里,王新春最后的话,用对比的手法说出陈秉正的手跟铁耙一样坚硬。

师:的确如此。陈秉正的手那么坚硬有力,究竟他的手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后汇报)

生:陈秉正的手很难看。

生:不,如果说陈秉正的手难看,就和那个中学生一样鄙视陈秉正了。

师:那么“鄙视”是什么意思?

生:鄙视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生:我不是鄙视陈秉正,课文里写那两只手确实跟一般人的手不同。

师:这是事实。陈秉正的手的确与众不同(板书与众不同)究竟他的手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老师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了解陈秉正的手掌--四方 指头--粗短,外面--茧皮 整个----

师:这手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生:这手是按手掌、手指到整个手的顺序写。

师:对。是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的。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写手的样子。

生:我补充一点,除了比喻,还有一般的叙述,例如“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个指头都伸不直。”

师:你讲得很好。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使人对陈秉正的手有深刻的印象。陈秉正的手的样子确实与众不同。

生:我同意×××的意见。此外,还使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是有意识证明,由于他的手长成这样坚硬有力,才会使王新春怕和他握手,才会使他能往地里抓柴不被刺破。

师:××能联系上下文读书,体会得很深刻。那中学生对陈秉正这双手为什么“不欣赏”,“有点鄙视”呢?

生:因为这双手太粗糙,不好看,所以这个中学生不欣赏。

生:××只是从表面看没有从实质看。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与××有同感,即那中学生只注意外表美,不注意心灵美。

师:这是一双手,何来心灵美呢?

生:下一自然段讲了他们家乡面貌的改变都是靠这双手,那么,这双手虽然不好看,但是很实用。

生:是呀,那中学生没有想到,这双表面不好看的手,能做多少对大家有益的事,所以他不欣赏还有点儿鄙视。

师:那中学生不欣赏陈秉正手的样子,由于他不理解这双手,因而对这双手有点儿鄙视。可是陈秉正对自己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得是“足以自豪”的,这是什么原因?请大家默读第11自然段,并划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句。

(学生默读划句汇报)

生:我划了“他那双手不但坚硬而且灵活。”因为这递进句说明了陈秉正的手的两个特点。

师:从这递进的句式看,作者的意图是想在这自然段里写手的哪个特点?

生:作者要写手坚硬和灵巧。

生:我不同意××的意见,从句子看,重点在后面棗灵巧,前面已经举了两个例子说明手坚硬,作者写这个句子目的是要在后面写手怎样灵巧。

生:我还补充一点,这句不但是递进关系的句子,而且也是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说,下面要写手灵巧这个特点。

师:讲得有道理。那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写出陈秉正的手的灵巧能干?(板书:灵巧能干)

生:作者用了编生产用具和编儿童玩具这两个例子说明他的手灵巧这特点。

(板书:用具玩具)

师:这一自然段是分五层写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这段划分层次。

生:第一句是第一层,它讲了陈秉正对自己的手的态度。第二句是第二层,它是过渡句;第三句概括写他爱编织,第四句是第四层,写编生产工具,破荆条不用牛角塞子;第五句--第七句是第五层,是写做细活,编“叫哥哥”笼子。

师:你们同意吗?(学生齐答,表示同意)

(学生自由朗读第11自然段后指名分层朗读)

师:陈秉正的手坚硬有力,与众不同,灵巧能干,究竟他的手是怎样磨练成的?请一位同学读第8自然段。(指名朗读)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劳动中练出来的。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开荒垒堰中练出来的。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改造家乡的艰苦劳动中练出来的。

师:所以王新春最后怎样说?

(学生齐读这节最后一句)

师:这是什么句?它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反问句。

生:这是反问句,它的意思是:没有陈秉正的那两只手,这里还是一片荒坡。

师:能把这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吗?

生: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是一片荒坡。

师:对,反问句有强调作用,它强调了没有艰苦的劳动,这里仍然是荒坡,决不会有如今的良田。(学生再读反问句体会感情)

师:那个学生听了虽然有点儿后悔,可是还自我解嘲地说:“怨不得我们学习得慢,原来是没有那样的两只手!”他的话对吗?

生:不对,他想长成陈秉正那样的两只手。

生:××讲得不对,那中学生原谅自己学得慢,把学得慢的原因都归在自己的手没有陈秉正的手那么硬。

生:其实那中学生的话错在他根本忘记王新春的话,陈秉正的手是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练出来的。他不知道自己学得慢是没有艰苦的奋头精神。

师:讲得对,从那中学生的话中,可见他只看事物的表面,没有看事物的本质,看不到自己学得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长期的劳动磨练,缺乏艰苦奋斗、勤学苦练的精神。

师:“自我解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中学生要“自我解嘲”?

生:自我解嘲的意思是:自己感到难免要受嘲笑,因此就勉强地辩解。

生:那中学生之所以要自我解嘲,是因为他听了王新春的话后有点后悔,不应该鄙视陈秉正的手。但是又下不了台,就为自己的鄙视辩解。

生:那中学生要自我解嘲的原因,还有他至今还不知道,自己学得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师:所以陈秉正一本正经地教训他,怎样教训?(指名读第10自然段陈秉正的话。)

师:同学们默读陈秉正一本正经地教训那中学生的这番话,看它一共有几句?每句是什么意思?(学生默读后汇报)

师:“学成我这手”是什么意思?

生:学成我这手是指学习他的手坚硬有力,灵巧能干。

生:学成我这手是指学陈秉正技术第一,学他艰苦奋斗精神。

师:答得好。“长成我这手”又是什么意思?

生:“长成我这手”是指和陈秉正的手一模一样。

师:这段话的第二句讲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话的第二句讲了陈秉正的手是怎样练成的。

师:陈秉正说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的原因是什么?齐读这段话的第三句。

(学生齐读)

师:谁能把陈秉正这段话的含义讲讲?

生:不要学手的外表,要学手的精神。

生:要学习陈秉正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陈秉正不是单叫向他学习,是要学习上一辈人的勤学苦练。

师:这一番话告诉我们,陈秉正那双坚硬有力,灵巧能干的手是在长期艰苦劳动中磨练出来的。以后无论劳动条件改善得怎样,都是要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建设祖国的本领。

师:陈秉正说这番话时的语气怎样?

生:陈秉正说这番话时是一本正经的。

师:为什么要“一本正经”?

生:因为这是文章中心。

生:不对,因为陈秉正认为这个中学生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严肃地教育他。

生:这是陈秉正关心那中学生的成长,怕他走弯路,所以语重心长地教育他。

师: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读出一本正经的语气。(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分角式读三人的话。注意读出感情来。)

师: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略)

师:××你现在明白了课前你提出的问题:文章第一段写陈秉正教人做活要求严格和他的手有什么关系了吗?

生:明白了。陈秉正能干的手是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出来的。

生:除了这些,还体现了他自己勤学苦练技术第一,还教活严格,真不愧为劳动模范。

生: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学习他的手,其实是要学习有这双手的人。

师:对,××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文章开始先写人,是先在读者心目中树立陈秉正这个特等劳动模范的高大形象,陈秉正人好,值得学习,那么他长成那样一双与众不同的灵巧能干的手就令人信服了。

师:你们都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这篇文章节选自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同学们可以设法借到这本书养能力

《手》课堂教学评析

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符明东

 

盘桂凤老师在《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一文说:“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兴趣是情感目标之一。盘老师课堂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寻求新知的重要手段,达到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这三种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小学每个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和具务,必须通过每课书,每节课来训练。从盘老师教《手》的实录中,不难看出,老师运用“读、议”法,使学生对这类乏味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在于教师的引发,学生的能力在于教师有目的训练。教师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对教材有整体的理解,并根据课文特点,设计出可行的教学过程。从《手》的实录中看,显然,老师是按照“先写人后写手”这个特点来组织教学。课一开始,老师就明确告诉学生“手”有三个特点。这既是运用引疑法,引起学生去寻求答案的急切心理,又是向学生公布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去读议,探求、理解、概括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表面引入,让学生读议,引起兴趣;层层推进,让学生由果追因,训练学生三种能力。课文里写陈秉正的手三个特点,都是运用举例、对比的方法。这只是表象。盘老师就是通过这些表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议论、分析,最后归纳、概括出“手”具有坚硬有力、与众不同和灵巧能干的特点。然而,学生通过读议,概括出这三个特点,至此,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陈秉正的手,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呢?因此,盘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读议课文的第8自然段。这是从理解“手”入手,到理解“人”的教学过程,这也是由果追因的教学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由表面去深究实质的过程。从三个学生的议论中,可以证明这点。如: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劳动中练出来的。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开荒垒堰中练出来的。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改造家乡的艰苦劳动中练出来的。

这三个学生,一个比一个说得具体、深刻;一个比一个实质理解更准、更深、更高。这是学生学习语文三种能力得到提高的具体体现。

 

 

 

【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相关文章:

多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04-14

发挥课堂导向作用,激发学习兴趣04-14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04-1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中心稿)04-14

从激发兴趣开始04-1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探(网友来稿)04-14

怎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网友来稿)04-14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中心稿)04-14

谈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网友来稿)04-14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