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时间:2022-05-07 12:24: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猿相揖别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

  本课在课节安排上为一课时。本课是在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后,对现实社会追根寻缘,探索人类社会历程的起点。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站起来的祖先”,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历程,尤其强调了直立行走和劳动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从低到高的进化过程。

  2、学情分析:

  本课节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热情高、积极参加活动,但理性思维较差,分析问题能力缺乏,因此要加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培养。由于这一部分内容历史久远,资料少,再现难。鉴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对一些问题解释的通俗化,其次要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熟悉的文物资料、图片和实物,给学生以贴近感。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认真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4、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 5 )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体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科学发现过程,由此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丰富考古知识。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和应用应该遵循多样性、针对性、恰当性和民主性四大原则。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

  启发式教学法:此法贯穿教学的始终,从启发、点拨、诱导的启发方式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

  图示法和资料研习法:带领学生研读图片和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根据设问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形成历史认识的方法。

  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通过师生互动促使问题解决并引导反思。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我课前自制多媒体课件,内有丰富的古猿图片和相关资料,以此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感性认识,以激发学生兴趣。

  三:说学法。

  学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采用以下方法:

  情境体验法:通过表演、再现历史情境,既有利于牢固记忆,又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资料共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播放《西游记》片段。我会向学生提问:《西游记》中的主人公有哪几位?你最喜欢哪一位?预计学生会回答孙悟空。再提问《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外貌和现代人的外貌特征有什么区别?预计学生会回答出孙悟空是人的身躯猴子的脸。由此引申出:你知道人类祖先和孙悟空的祖先的渊源吗?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要尽量做到简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该环节的设计必须与本课内容教学内容紧扣。我利用视频应该符合了以上要求。

  (二)新课教学:

  “站起来的祖先”

  请学生阅读“阅读卡”相关内容。提问你们认为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几种说法中,哪种说法比较合理?预计学生会回答出达尔文的古猿进化论。设问:“那么古猿到底为什么会进化成人,又是怎么进化成人的呢?请大家首先看课本第四页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学生读图并展开想象,自由发言。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播放猩猩在树上的视频。设疑:“原本生活在树上的古猿为什么要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呢?”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利用《非洲地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引发学生思考: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我归纳总结: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出示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组织活动:我请同学来模仿从猿到人的形态变化,来体会直立行走同用四肢行走的不同。个别学生表演并谈体会。预计学生会谈到视野缩小,气喘等现象。请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预计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全面,我在小组成员的发言后,要及时给予一些指导,与学生共同归纳: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并思考:

  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预计学生仔细观察会回答较完整。学生回答后,我总结:猿手与人手的几点区别。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上面的问题。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

  组织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再想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通过课件出示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我会提示: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

  向学生指出: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而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到元谋人所处位置。再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并思考: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预计学生能够回答出: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引导学生想象适合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应该有什么共同特点?组织讨论,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通过讨论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北京人的足迹”

  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再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北京人化石出土的地点?2.北京人生活的时代?这两个问题学生看书就能回答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双手比较灵巧,下肢比较强壮了。

  设疑:这样的进化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再次让学生理解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

  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7《北京人生活时期的部分动物图》,指明图中的剑齿虎和肿骨鹿已经灭绝。了解两种灭绝的动物是由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以此提示我们要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8《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组织学生讨论:从这幅想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北京人生活、生产状况的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主要依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的工具,同时已经懂得使用火。

  让学生再次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从而了解,在北京人遗址的同一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的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引导学生观察图1—9《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概括出这一时期的古人类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了。并思考讨论:1、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在哪里?2.山顶洞人生活的大约年代?让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l一10《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同时通过课件展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钻孔装饰物的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等方面,已掌握磨制与钻孔的技术。再补充山顶洞人的主要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为食。

  我会以恩格斯的:“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并思考: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火的使用,可以烧烤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

  “山顶洞人的生产关系即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每一氏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对于这块知识点,我会简略点明氏族的出现与当时的原始人类经济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要求学生知道。介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必要过多展开。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的内容离学生非常遥远,素材的欠缺限制了课堂的容量,所以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要用尽用足教材,使课堂显得丰满。鉴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一些问题解释的通俗化。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熟悉的文物资料、图片或实物,给学生以贴近感。

  (三)学以致用:

  列表比较出现在中国的远古人类。

  发现地点距今时间活动流域重大成就生活特点

  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长江制造和使用石器原始人群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万一20万年黄河使用天然火,学会保存火种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三万年黄河掌握磨制与钻孔的技术。懂得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设计意图:利用框架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认识。

  (四)课时小结:

  我会以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引导学生回顾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一条裂谷的形成让攀爬在森林的古猿被迫来到陆地,他们手中渐有的劳动工具是他们向自然求生存的武器。我们的古人类也开始经历他们悠长而痛苦的自然抉择,从北京人手持火把,群攻野兽的场景到山顶洞人氏族群居的变化,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起了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一场揖别不是抱拳的轻松,而是百万年的蹒跚踯躅!”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关于“人类的起源”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除教科书第4页介绍的神话外,请学生于课外书籍(或互联网中)摘录有关人类起源的其他观点或神话。

  设计意图:学生畅所预言,主动质疑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再次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希望能提升本课的主题。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站立起来的祖先:

  1、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2、直立行走是区分猿与人的重要标志

  3、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4、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时期的时代

  5、中国最早的人类: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二、“北京人”的足迹:

  1、出现的时间、地点和特征

  2、使用天然火,火的作用。

  3、群居生活

  4、山顶洞人的概况

  5、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人猿相揖别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音版高一音乐丝竹相和说课稿11-02

《蜀相》 教案03-25

相教学反思12-30

美术相架教案07-10

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说课稿11-04

初三相遇作文03-08

三相用电申请书11-19

三相电申请书06-09

中学语文《惠子相梁》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