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探讨小学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

时间:2022-04-14 13:25: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比较中探讨小学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

  王贺玲

在比较中探讨小学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

  一、共性中的突出点

  (一)指导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特点突出

  (二) 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体现语文工具性特点

  (三) 以读写训练重点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体现训练的科学性

  二、个性中的突出点

  (一) 编写体系及结构框架ァ   (二) 教学方法

  (三) 课文数ァ         (四) 识字量

  三、教材体系改革的思考

  (一) 教材体系改革的立足点    (二)教材体系改革要现代化

  (三) 建立科学化的教材体系

  --------------------------------------------------------------------------------

  要促进社会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材,关键在于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教材的改革。随着教育部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政策的贯彻实施,试用于各地的教材陆续出版发行,小学语文教材领域出现了多种教材并行的局面。要想在继承中发展,把教材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培养未来世纪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的人材,就需要对各套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科学的小学语文教材体系。这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这里,仅将人教、四川、上海、景山学校等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体系的共性和个性中的突出点进行探讨。

  一、共性中的突出点

  (一)指导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特点突出

  各套教科书,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以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目标,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下,编写成的。就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各套教材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使用对象的不同要求,确定各自的教学指导思想。 人教版:“着眼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材面向全国,针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着眼于适应大多数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弹性。

  四川版: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基础”,教材立足于内地农村,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注意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的联系,融思想性、科学性、适应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为一体”。

  上海H版:确立了“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总构想,最终以减轻学生负担,落实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指导思想。

  景山版: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意识,造就一代新人打基础。教材略高于大纲要求,为适应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的需要,教材的组织与教学有一定的弹性。

  沿海版:立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力求适应时代的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注意人材素质的培养,努力体现沿海地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改革步伐比较大的特点。

  各套教材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了教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教材同实际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的特点,以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全面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学习技能、良好习惯的培养,达到教学生做人、求知、健体、生活、审美的素质教育目的。同时,由于不同地域的特点,及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使用对象的不要求,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有相应的不同表现。反映在教材的容量、难度上,选文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区别。如人教版教材,难度、容量适中,以满足全国不同地区使用的需要。景山版教材内容高于大纲要求,为培养有特色的一代新人打基础。

  (二) 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体现语文工具性特点      -オ

  各套小学语文教材均以大纲提出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出发点,全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各套教材的阶段性特点比较突出。

  人教版: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教材从发展语言入手,建立听说读写的练系统,把教材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以句、段、篇为重点的训练。

  四川版:建立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总目标,以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为主线,以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为主体的体系。以“字词句”“词句段”“句段篇”为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训练内容。

  上海H版: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导,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为目的,教材低年级以“听听写写”、中年级以“作文”、高年级以“表达”为各阶段的训练重点,综合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

  景山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扎扎实实地打好语言基础”。确立低年级以识字、中高年级以读写结合为阶段的教学目标。

  中央教科所黑山版:教学生识字、写字,使学生基本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读写”作为分阶段的教学内容。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各套教材的基本特征之一。教材都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有效地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这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同时也是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人材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的每一项训练,在各套教材中均予以充分的重视,呈现听说读写并重,各项训练有序,操作性强,训练形式丰富多彩的特点。其中低年级较之高年级更多地侧重听说训练。由于各套教材主导思想、结构框架的不同设计,在听说读写训练的编排上也有比例不同的差异。如以语言交际为中心的教材编写体系,其听说比重较大;以书面语言为主体的教材编写体系,听说比重相对减少。

  (三) 以读写训练重点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体现训练的科学性

  自从叶圣陶先生的“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纲目及次弟,据以编教材”提出后,改变了单一的文选型的传统教材体系,在语文教材中系统地设置读写训练项目,经过多年来编写教材的实践,新的教材体系逐步趋于成熟。在教材中设立读写知识以及能力训练点,把课文作为进行语言训练的例子,提高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这已成为教材编写者的共识。下面介绍各套教材读写训练项目的设制情况。

  人教版:34项(其中阅读17项,作文17项),5~10册设立。

  上海版:42项(阅读),1~6年级设立(六年制)。

  “注提”版(注音识字,提前读写):18项(读写合一),5~10册设立。

  中央教科所黑山版:26项(读写合一),5~10册设立。

  沿海版:31项(阅读13项,作文18项),5~12册设立。

  北京版:15项以上(阅读),5~8册设立(不完全统计)。

  从以上各套教材读写训练项目的设立中可以看出,训练项目的内容安排以阅读、作文能力为主线,贯穿观察、记忆、理解、认识等一般能力。训练形式体现出语文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内容相结合、读和写相结合的特点。编排形式多样,或以阅读为主、或读写合一、或读写轮换交替。训练项目的安排一般在3~5年级,数量18~42项,参差不齐。

  二、个性中的突出点ァ

  (一) 编写体系及结构框架ァ

  教材的指导思想能否实现,取决于教材能否按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构架教材体系。所谓体系,是指教材内容安排的序列、各部分的组成搭配以及内在联系。传统的教材体系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新教材侧重于体现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各套教材的编写各具特色。

  人教版:以读写训练重点为核心,兼顾内容上的联系,把材料组成八组,作为阅读、作文学习的主要教材,以基础训练中的听说读写作为能力训练内容,字词句段拼音标点作为知识学习内容。继承中有创新。

  四川版:突破了文选型的教材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以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为主线,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体,力图建立训练型的教材新体系。

  景山版:以集中识字为起点,以阅读名家名篇为主体,以作文能力训练为中心,读写结合,学用一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注提”版(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以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为特色,打破了“先识字,后读书”的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另辟发展语言教学的新途径。

  由于各套教材从不同的体系中都体现知识性、能力性和儿童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就要从教材编制的整体性原则考虑,研究教材的结构框架。把小学语文各套教材的教材体系按主系统(起主导作用)、副系统(起辅助作用)、子系统(起次辅助作用)排列起来比较,不难发现:从主系统和副系统、子系统之间的纵向发展及联系,以及各年级横向的发展及联系,看到主系统的主体直进和子系统的循环渐进的特点;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特点。具体说就是:

  人教版:以读写训练项目为中心的组篇序列为主系统,以听说读写、字词句拼音标点等为副系统的结构框架。

  四川版: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即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为副系统的结构框架。

  景山版:以名家名篇组合的文选序列为主系统的结构框架。

  “注提”版:以读写指导为中心组篇序列为主系统,以听说读写为副系统组成结构框架。

  由此得出,1.各套教材在体系结构方面呈不同的特点。从横向看,均突破了传统教材(课文加练习题)的结构模式,改变了为单一功能服务的教学目的,创造了为多功能服务的不同体系的新的模式。如人教版:导读、预习、课文、思考练习、读写例话、基础训练。2.教材编写的不同主导思想、目的及使用对象的不同要求,决定了教材的不同编写体系及结构框架。如以语言能力训练型为主的四川版教材,教材横向结构为:系列短文-词句段-语言活动(听说读写)-单元练习。以发展交际语言为目的的教材,如对外汉语教材,往往采取的句型-会话-课文-练习的结构模式.

  (二) 教学方法

  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材的编制的体系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体系的教材设计、教材组织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法的支持下形成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教材体系往往是一定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同时,教材体系对教学方法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人教版:低年级分别采用了注音识字,分散识字,以及归类、基本字带字等集中识字方法,形成多种形式识字,体现了注重发展语言的教学特点。

  景山版:低年级采用大归类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方法,以体现了低年级识字过关,中高年级阅读名家名篇,以作文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中央教科所黑山版:低年级采用多种形式大集中识字的方法,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写作的教学体系。

  四川版:采用分散识字、归类集中识字的方法,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巩固的原则,以语言活动为主体,形成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体系。

  “注提”版:以注音识字为主,对汉字的识字分步提出教学要求,通过定量的“有师指导”、不定量的“无师自通”识字,在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大量阅读、作文,体现了发展学生语言的教学体系。

  此外,教学方法在教材中的运用,体现以下特点:1.儿童的年龄及心理发展水平决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低年级儿童心理变化快、不稳定,在识字、读书中往往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在教材中也应由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所组成。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讲,教学方法可以精简一些,乃至可以相对单一。2.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使用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如:一年级儿童机械识记水平高,对字形的比较能力已经有较大的发展,宜使用记背语言材料及归类集中识字的方法。3.识字方法各有优劣,教材中有机地结合可以最大地发挥作用。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及注音识字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字量。

  (三) 课文数ァ

  传统的文选型的教材模式,凭借一篇篇课文来进行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教育。以训练为中心的教材模式,以选文、选段、选句作为语言材料,完成教学任务。选文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一定量的课数的编排与练习,不仅与教材的主导目标、体系相关,也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各套教材在课文数安排上显示不同的特点。

  以上表明,四川版课文525课为最多,上海版课文256课为最少,相差率为48%。课文数量的多少不同与教材编排的主导思想的要求、体系特点有直接的关系。四川版语言训练类型的教材体系的课文数最多,体现了课文作为训练的材料和凭借,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材体系特点。景山、黑山版体现了集中识字、大量阅读的教材特点。此外,人教版教材课数属中等,但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两者结合,保证并扩大了阅读量,还具备一定的弹性。

  (四) 识字量ァ                        》祷乇疽骋呈

  各年级识字量分布的量化标准,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内容,识字量的多少和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一定的识字量的掌握反映了儿童的语文程度,影响着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因此研究各套教材各年级的识字量的分布特点,是个重要课题。见表2.(表2略) 由表2看出,景山、黑山版:低年级段识字各为2169字、2000字,接近完成2500的识字任务,体现了低年级集中识字,中高年级大量读写的教学设计;由于低年级识字量高,中年级阅读进展顺利,前1~4年级学习不注音课文分别为254、311篇,为阅读名家名篇、开展作文训练奠定了基础。

  四川、上海版:低年级段识字各为1127字、1149字,距完成2500识字任务较远(不足1/2),识字量较低,体现了随课文识字的分散识字的特点。由于识字量低,上海版1~4年级阅读课数为212课,且课文内容相对浅显。

  人教版:低年级段识字为1200字,完成识字任务的1/2,较之单纯的分散识字为高,体现了多种形式识字的特点(即“注提”识字1册,集中识字3~4册,分散识字2册)。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彼此渗透、融合,能引起生字量的变化。尽管低年级识字量并不很高,1~4年级学习课文226篇,但由于低年级、中年级(5册)课文注音,阅读仍不受影响。

  “注提”版:识字的特点是定量识字低,不定量识字高,体现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的教学思想。由于全文注音,阅读不受影响。至于从注音识字过渡到“四会”,还有艰巨的任务,那就另当别论了。

  三、教材体系改革的思考ァ

  (一) 教材体系改革的立足点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脚本,不同于一般的知识读物,主要在于体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因素:如教师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特点,即要让教师、学生和教材相互统一于教学活动过程中。这是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那么,编制教材,就要考虑教师的特点(如教学的方法),学生的特点(如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这基础上还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进而把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科的教材结构,并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要把教材从系统的知识储存形式转化为传输形式,以便为学生、教师最大程度地接受。这正是教材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根本点,也是教材体系改革的立足点。由于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的多变性,语文教学任务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语言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体系改革要现代化

  教材体系的改革目的,是让学生最大地发挥学习潜力,扎实、有效、快速地掌握汉字,学习语言,及早读写。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达到大纲提出的小学阶段的各项基本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就要更新观念,用学科的新观点和新的方法论,指导更新教材及教材体系的改革。

  要用语言心理学和活动心理研究的新成果,确定教材编写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语言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语言形式决定于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决定于交际活动的类型。从教学的角度看,语言交际功能决定着语言形式。要科学地确定教材编写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就要从活动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的发展,及各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研究儿童的交际语言是怎样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针对使用不同交际语言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教学。

  据心理学家确定:学龄前期3~7岁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作为调节各种活动的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是主要交际方式。那么在小学低年级,初步进行读写入门活动,安排生动活泼的识字,色彩丰富的看图说话、作文,趣味性的动脑筋、猜谜语,童话、寓言、诗歌、歌谣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这些以人或动物交流为主的语言则成为低年级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游戏般的学习中,在愉快的日常交往中发展交际语言。对于作文来讲,选择最恰当的表达语言的方式,如通过童话体的作文的练习,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则成为必要。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他们语言的概括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功能迅速发展。他们要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的自我表现功能在发展,书面语言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此阶段要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现真情实感的语言能力。那么,在教材中安排文学作品、科学小品、生活常识,以及实用文体的阅读内容,有利于儿童增长知识,了解周围生活。作文中强调写生活文,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描写和认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成为必要。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儿童,他们的交际活动逐渐扩大,要参加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超出了家庭和学校的范围,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根据不同对象表达语言的功能得到发展,并成为主要发展的语言活动。在教材中,安排阅读各种人物为主体的复杂的记叙文,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记叙文、议论文和社会交往所必要的实用体的文章,可以有利于学生扩大生活视野,认识生活。在作文中,进一步要求学生记叙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品德,写读后感,写书评,以及写各种实用文,也成为必要。

  总之,以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为基础,根据学生不同的交际语言的发展,施之以相应的语言教学形式,逐步提高语言能力,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材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这是教材体系改革的现代化要求。

  (三) 建立科学化的教材体系

  1.建立教材目标体系,使教材结构合理化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所谓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教学如果能促使学生的一种新行为出现,则意味着某种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实践也证明,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能够带来有序、高效的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我们应当以此来研究语文教材、教学目标的构架。

  语文学科十分复杂,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教学目标模糊性、教学内容随意性的特点,不完全是由系统的、量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能解决的,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但在小学阶段,在儿童还没有基本知识能力储备的前提下,确定相应明确、完整、具体的教学目标,建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测试、评估目标系统,还是十分必要的。怎样操作呢?

  (1) 体现在教材中,在教材总目标确定后,确定听、说、读、写的各年级的目标,拼音、识字、写字、词、句、段、篇、标点等教学目标,确定各册、各年级的教学目标。

  (2) 在教材结构上,在复杂的系统中,确定以学生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为主系统,按年级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训练的内容分别排出序列,确定听说读写的内容作为发展语言的副系统,确定以字词句段篇以及拼音标点写字,常规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子系统。将这些内容交叉组合,排出各年级综合目标、不同形式的训练要求,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

  (3)根据教材的目标及各项要求,建立相应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使教材成为一个完整的大体系。建立各级、各册、各单元的测试和评估标准,确定测试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小学阶段儿童的练习答案有一定的确定性,检测功能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语文学科,提高语文能力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和各学科以及课外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掌握相对合理的教材结构,在大语文观指导下的广阔的学习中,能够整体地提高语文能力,有可能带来有效、高速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 读写训练项目的设立要体现科学性

  读写训练项目主要体现教材的训练功能,对项目训练的量、序要有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还要提示训练程序及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点。

  (1) 读写训练项目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指系统化、理论化的经验;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能力是通过教学、实践某项活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以具有一定的能力为条件的,能力的培养又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是在一定的知识的掌握、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教材中读写训练项目的内容应该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向。教育家斯宾塞认为:“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次序,而在发展中每个能力需要一定的种类的知识,我们应该找出这个次序和供给这个知识。”叶圣陶一再强调,要培养自能作文,自能阅读的能力。根据这一思想,在小学教材中要合理安排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训练项目,并与相应的知识点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能力。这种以能力点为中心合理穿插知识点所形成的序列,是教材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方面。例如:训练“归纳段落大意”能力,要通过学习和掌握合并段意、抓住主要内容、舍去次要内容、抽象和概括等多种知识,掌握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在反复的训练中达到形成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有些教材中的读写训练项目未能处理好这种关系,有的能力训练项目不突出,有的知识点过于琐碎,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在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读写训练项目要少而精

  呈现在各套教材中的读写训练项目往往多少不一,甚至比例悬殊。如上文提到的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如此不掌握好量度,就不利于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读写训练项目要有相对的量化标准,由繁多向精少转向是教材体系科学化的重要方面。因为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训练量,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经过一定量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其中,包括知识、意志、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如果课本设置的项目过多而提供的课文训练材料又少,则处于上一个训练项目尚未掌握而下一个项目又开始的快速循环中,结果每一个训练项目都得不到扎实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形成就受到影响。

  (3) 要教给科学的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的学习,既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读写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读写技能,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感,达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读写训练项目的设立,是教材进行读写技能训练的内容。如何在教材中渗透读写训练方法,使教材中的读写训练内容得到具体、有效的实施,是教材编写科学化的一个方面。如果在教材安排上更多地强调技能训练,又不提示相应的方法,有可能忽视课文语言的学习,使读写训练机械化,形成语言学习、技能训练两张皮,互相脱节。对于读写训练项目的学习方法,要注重实用,一般不作为知识来教,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技能、技法的训练,让学生在有所领悟的情况下加以点拨,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反复的训练中掌握技能。这样才符合学习和训练的规律。

  3.教科书的编制要体现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任务。而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儿童独立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必要行动和方法,观察周围事物、分析阅读材料、认识世界,从而获得个人认识经验的过程。就是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经过训练形成能力的过程。正如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从教学目标来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有教学的训练过程。教科书是教学的脚本,在教科书的编制中要体现教学过程。

  (1) 听说读写要体现操作训练的过程

  听说读写训练是教材发展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操作性训练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材在听说读写等训练安排上,体现的是单一的内容和要求。比如,“写写你的学校或居室,题目自定。要抓住特点仔细写。”这里提出了写的范围、内容和要求,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引导,这样不便于在教学中使用。如果设计某项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适当地加入思维过程的引导,会使训练内容丰富,便于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会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某教材在进行观察说话训练《哪个是熟鸡蛋》时,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一)观察教师的动作演示;(二)根据思考题想想说话的内容。1.桌上放了什么?2..教师是怎样找出熟鸡蛋的?3.说说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找出熟鸡蛋?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思路,能够使他们顺利思考、展开想像,能够用比较丰富的内容来进行口头表达。教材中适当加入操作训练过程,有助于教给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

  (2) 阅读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培养自学能力的训练过程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教材的编制由传统的单篇个体结构,演变成单元组篇的整体结构,以及系列配套教材体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为阅读内容,虽然可以用来培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一定语言材料结构的组合中形成不同的教学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人教社教材围绕读写训练重点兼顾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单元组篇,就体现了培养自学能力的意旨。教材横向系列组合如图所示。

  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

  预习 讲读课文ぴ亩量挝莫ぴ亩炼涛莫ぷ远量挝 思考练习

  这是一个单元的训练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信息输入-贮存-输出的过程。课文是信息输入的来源,这些信息经过学生的一系列加工,经过再现和转换,作为知识被贮存起来,最后在基础训练的应用中作为知识得以输出。从认识论的观点看,这是一个由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课文是实践的基础材料,读写例话是在课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而基础训练又是自觉地运用理论的实践活动,是高一级的实践。这样周而复始完成对知识的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过程。从学法的角度看,又体现了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在导读中提示学习的目标及训练重点,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学习方法,在阅读课文中学习掌握,在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中练习运用,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独立完成。这样,在阶梯式的一步步训练中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其中读写例话具有经验总结和指导迁移的作用。而每篇课文前的预习,则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在引导阅读方向,提示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オ

【在比较中探讨小学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相关文章: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探讨04-14

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形象进行德育04-14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11-15

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认识世界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比较阅读中的应用(论坛帖)04-14

语文学科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如何定位(网友来稿)04-14

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1-24

语文教材分析心得12-08

语文教材教学总结04-03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04-14